20.8亿美元投给麦当劳,压根不是收购,也不是稀罕汉堡,重在房地产
2017年 01月 16日    来源:创客1002017年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接盘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尤其是看到交易达成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和凯雷投资集团将共获得麦当劳中国的80%股权。除掉凯雷28%,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
看到这,不少人、不少平台激动的“宣誓”:麦当劳被中国收购了,麦当劳是中国的了!
这压根不是收购 新闻中,“主特许经营商”这个词很有意思;“未来二十年”这个词更有意思。
特许经营这样的概念登陆中国,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在国内实践比较少,故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而在很早以前,美国餐饮、旅游、商业服务,这三个行业中,主特许经营模式就是海外扩张最常用的手段了。
麦当劳在全球设立的分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直营店,二则是加盟店和特许经营店。主特许经营,只是特许经营模式中的一种。
特许经营计划的根本思想就是,能够提供特许体系,保证在全国和海外快速发展扩张。
说到这,有必要引用一下特许经营的概念:特许人(或称总特许人),将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同一的经营体系下进行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缴纳特许经营费。
至于主特许人,按照经营体系可以自行发展次级特许人,有授权次级特许人商标、商号等经营资源的权利。
特许人根据主特许人的经营状况、市场需求等等原因,决定是否续约。
结合本事件,通俗点说就是,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组成的新公司,向麦当劳缴纳代理费,获得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总代理权,合同期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组成的新公司有权发展次级代理权,并从次级代理人那儿收取代理费。合同期满麦当劳考虑情况,愿意续约,再选择续约。
而在此期间,麦当劳公司收到代理费、特许经营费,能够进行下一轮市场扩张。
这事,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套路了。
其实就是,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组成的新公司,拥有了在中国开很多麦当劳连锁店的权利。
麦当劳为何急于出手
下面先看一组数据:
2015年全年麦当劳的销售额,同比减少7%,纯利润,下滑5%;
百胜餐饮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在2015年,季度平均下降4%左右;
2011年-2013年,汉堡王的年营业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降幅高达40%;
全聚德财报显示,2015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0.39%;净利润,同比增长1.43%;
小南国财报显示,2015年全年收入增长31.8%。
由此看得出,外国快餐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我国本土餐饮品牌逐步上升。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外国快餐的自身口感、营养结构比较单一;
而近年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给世界品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生力军”市场;
然而,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带来国人对均衡营养的追求逐渐超过去外国品牌的追求,再加上,中国互联网餐饮的快速发展,外国品牌正在被中国本土企业逐步同质化或者取代。
2013年后,麦当劳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根据麦当劳发布的财报,2013年,其包括中国在内的高增长市场(HighGrowth Markets)盈利下滑了5.5%。2015年,麦当劳高增长市场盈利同比下滑近10%。
留给麦当劳这样的外国餐饮品牌的红利期,越来越短了。
时间紧迫,采取能够快速扩张的“特许经营”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并且这样一来,能够将中国市场的风险转嫁出去。
汉堡不值钱,房地产才值钱 资料表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麦当劳的近万家餐馆中,有60%的房地产权属于麦当劳总部,另40%是由总部出面向当地房地产主承租的。
现在这个关口投资汉堡,肯定是不划算的。
江湖上盛传的:麦当劳不是一家卖汉堡的公司,而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句话并不过分。
看麦当劳的商业模式,麦当劳餐馆的一部分土地是自己购买的。另一部分是以极低的价格长期租赁的。
麦当劳,品牌价值可不是虚设的。它不会干巴巴放着不用。
购买或者租赁下低价房地产后,麦当劳不会被动等着房价升值,而是,通过麦当劳的品牌、服务、餐饮文化的价值效应,吸引、招揽商家入驻,建构麦当劳商业圈,增加人流量,主动带动地产价值。
然后高价收取加盟费以及高差价的地产反馈。
至于最大的金主,中信不仅自身地产业务比较发达,还与其他不少地产企业有着广泛合作,这不论对中信利益方还是麦当劳方对于以后的房地产业务,大有裨益。
坐等房价上涨吧。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