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求索,这次雷军选择了“一上一下”
2017年 03月 01日    来源:秦朔朋友圈昨天下午,小米发布了旗下子公司松果电子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澎湃S1”,同时也发布了首款搭载这款芯片的量产机型小米5c,从而继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跻身全球有能力生产芯片同时制作手机的公司行列。“天下四分”,中国业界占据半壁江山,可谓幸事。
芯片常常被理解为CPU(中央处理器),但小米和华为的手机芯片其实是一个系统,即SoC(System on Chip,片级系统),它是包括CPU、GPU(图形处理器)、ISP(在系统编程)、射频基带等手机核心组件的片上系统,是硬软结合的系统,90%是数字逻辑。因其复杂性和对稳定性的极致要求,投资芯片动辄需要10亿美元级的资金和10年的技术积累。
雷军说,做芯片九死一生,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小米做手机芯片的模式是在购买ARM的基础授权后,进行SoC系统级自主研发,如ISP、DSP、基带等核心组件都有不少自研性能或特性创新。其定位中高端,选择了“可持续升级软Modem”这种极具互联网公司风格的形式,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超越传统的芯片研发思路,迅速追求可大规模量产。“核心技术难关的确难,但绝非不可破,只要有决心、敢投入、找对人、提升效率改善方法,就可能破局。”
如果2016年线下小米之家的升级与复制,体现了更贴近消费者的下沉的努力,澎湃芯片则让业界看到了小米挑战高端核心技术的向上的努力。这一上一下,标志着小米模式开始进入完善发展期,假以时日,新的辉煌可期。
从风靡一时到潜心求索
2015年元宵节前,我在亚布力论坛见到雷军,当时正是小米模式最风靡的时候。年初,雷军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号召小米人“去到别人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2014年,小米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小米不仅在智能手机国内市场份额取得领先,刚刚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也让它以450亿美元估值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雷军在信中这样论述小米的创新意义,“从MIUI ROM开发者、智能手机制造商,凭借产品创新和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走向了消费电子国民品牌,智能家庭生态的建立者,和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分发平台”。他说这是全球科技行业从未有过的公司形态。
2015年,小米的增长降到百分之十几,而华为、OPPO、vivo拉开了强劲增长的势头。2016年初,在小米年会上,雷军反思说“我们内心有心魔”,年初我们定了一个8000万台的销售预期,不知不觉我们把预期当成了任务,在压力下动作变形了,每个人脸上都一点一点失去了笑容。他提出“开心就好”,要“去KPI”,放下包袱,解掉绳索,聚焦核心业务,突破关键技术,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在各个方向上“大胆探索”。
虽然2016年小米的市场份额依然被华为、OPPO、vivo压住,但雷军内心反而越来越有底了。今年1月12日,他在小米年会上定下了“小目标”,2017年小米整体收入破千亿元。
一个2010年4月才诞生的公司,7年收入破千亿,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雷军说,他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去一两年的“补课”,在供应链、研发管理等方面夯实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创新和探索。比如,在技术和产品方面,2016年小米MIX在全球首发全面屏和全陶瓷机身,目前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1.6万项,授权总量已达3612项,其中涉外专利授权量为1767项,这为突破并站稳高端手机市场奠定了基础。而在营销方面,2016年小米之家升级为品牌零售旗舰店,目前已开通54家,开一家火一家,坪效已仅次于苹果旗舰店,2017年计划再开200家,未来三年计划开通1000家。
初心不改,比营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
今年亚布力论坛再见雷军,他说这两年的修炼让他学习了很多。
第一,是超高速成长后的调整,在调整中学习。公司爆炸性成长,自己都不相信公司已经超过了1万人,不补课、降速,也许还能高增长,但突然哪一天可能就飞出去了。“所以,我们必须主动降速、放慢脚步、认真补课,而且早补要比晚补好,文火慢补要比急火猛药好。”
第二,是充分意识到线下渠道依然很强,电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线下销售还是基本功。“2016年我最痛苦的是如何创造新的销售模型,以前认为只有线上销售才能实现对高性价比的追求,但通过‘小米之家’的完全自营的连锁,实现了平均每平米年销售额26万元的业绩,小米在互联网上聚集了大量用户,我们也通过各种形式让用户知道线下的小米之家,通过口碑去传播,不断提升顾客进店量和进店转换率,并坚持价格厚道和产品感动人心,让用户形成忠诚度。”
雷军在亚布力论坛演讲中说,2017年营收过千亿,这个目标说了,就像拳头打出去,收不回来了。“我们认为1000亿营收重要,但比1000亿营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
在小米年会上,雷军这样阐述说:
“真诚和热爱就是小米价值观。真诚就是踏踏实实用真材实料做品质过硬、价格厚道的产品,和粉丝做朋友,用心倾听用户需求;热爱就是聚拢一批追求极致产品的兄弟姐妹,大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千难万险不回头,享受创业乐趣。”
“如果不真诚,做事不厚道,再高明的忽悠也长久不了,用户总会看穿离你而去;如果不热爱,你肯定没法坚持创业长跑中孤独寂寞和玩命死磕中的痛苦,肯定做不出真正让人感动的产品。”
正是因为坚持真诚和热爱,小米创业7年,靠高性价比消灭了“山寨机”,激活整个手机业界的品质提升;小米在硬件生态链上投资了很多产品,使“中国制造”和精品体验挂上了钩;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快速整合资源,快速到达用户,全面提升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服务的全环节效率。
这一切回到根本,还是小米“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怀着一颗成为伟大公司的梦想”。雷军说,“相比追求利润,我相信追求产品体验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层层加价,我相信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究会更得人心。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荣誉之路,经得起磨难,受得了委屈,才能奔向我们梦想的星辰大海。”
小米模式为何难以复制
真材实料做精品良品,把产品性价比推向极致,这样的“小米产品模式”已经在硬件生态链上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充电宝、插线板、平衡车、空气净化器等等。
但是,在笔者看来,要复制“小米商业模式”非常困难。小米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相融合的模式。它在硬件方面坚持高质量,但以接近成本定价,从而建立竞争壁垒;通过持续不断的软件更新和用户参与,提高用户粘性;最后,通过互联网服务变现方式获取利润。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小米有2000多工程师,服务收入在业界保持领先。
雷军说,小米商业模式需要多种基因,小米的创始人包括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总监林斌、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摩托罗拉亚太质量委员会副主席周光平、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谷歌产品经理洪锋、多看阅读创始人王川、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这批人的背景是摩托罗拉、微软、谷歌和金山软件等等的结合,所以是软硬服务合一的‘铁人三项’。”
小米系的很多产品都在追求“铁人三项”的风格。去年小米推出的笔记本电脑Air 4G版,就定义为“除了是一台电脑,更是一款移动互联设备”,它无需SIM卡,空中激活即可上网,还可以分享热点,可以同时作为8台设备的数据热点使用。这一突破来自于小米使用了中国移动的物联网专线网络,小米会动这样的脑筋,本质还是基于互联网服务、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上网的思考。
在前两年小米的调整期,有人对“铁人三项”模式表示怀疑。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小米模式的后劲和厚实很可能再度爆发,领风气之先。2016年,小米手机周边的生态链系统连接了超过5000万台智能设备,这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孵化生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这是实现创新驱动的两条主要线索。《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中国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制造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以芯片为例,2016年1月到10月中国共花费1.2万亿人民币进口芯片,是原油进口的两倍。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小米在芯片领域的突破,以及在“铁人三项”模式方面的不断坚持和探索,恰好和中国创造、以及“制造+服务”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未来的小米,也许不会再有火箭般的增长奇迹,但是它会走得更远,更强,更扎实,更令人期待。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