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元闯出220亿身家!他说创业是尊严之战
2017年 05月 20日    来源:闪电通宝每一个面容干净的男人背后都少不了他!
他就是飞科创始人
李丐腾
▼
是他,将男人的颜值和面子,
做成了220亿的大生意。
飞科有太多不可思议。
2016年4月19日,
李丐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仪式大厅
敲响飞科电器上市的“金锣”。
而当天,李丐腾身家更是达101.76亿元!
成功之路,不缺乏鲜花,更是布满荆棘。
1999年,摆过地摊,修过摩托车,
当过焊工的李丐腾创办飞科电器,
公司除了他只有1名员工。
仅仅花了18年时间,
李丐腾将这家只有1名员工的公司,
打造成了中国最大的剃须刀企业,
员工过万人,年销售总额达30多亿。
在这个典型的的创业者身上,
有着几乎每一个走出大山、获得成功的人的特征:
勇敢、果断、坚韧、狠劲。
而他的奋斗史,
得从他上不起大学开始说起。
飞出山沟沟
1972年,李丐腾在温州永嘉一个叫李大屋的山村出生,从小就害怕自己一辈子困在这个山沟沟里。1992年,20岁高中毕业的他考上温州大学,可家里没钱供学费,李丐腾便揣着家里仅有的41元积蓄,头也不回地外出打工。
打过油卖过牛,做过月薪300元的鞋仓管理员、温州地摊小贩、摩托修车行的修理工……两三年连换了几个行当。
1995年,李丐腾进入一家剃须刀厂做电路板焊接工。焊一块电路板0.15元,李丐腾拼命加班,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焊250-300块,可以赚三四十元。
没过几个月,日达剃须刀厂老板朱志光见李丐腾勤快有加,又有高中文凭,就提拔他为主管,管厂里的二三十名员工。
老板很器重李丐腾,对外谈合作也经常带着他,见多了世面,他对行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段,他渐渐发现剃须刀行业都拼命打价格战,日达要想胜出,就必须做品牌。但老板不思进取,安于赚小钱,“反正大家都一样嘛”。
见老板没勇气砸钱做品牌,李丐腾就想自己做老板,理念分歧之下,李丐腾带着赚来的几万块钱离开了公司。
后来,还真给他发现了一个商机——为剃须刀厂提供网片,做配件生意。于是,李丐腾租了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开始干了!
没钱请人,他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做员工,白天出去推销产品,晚上就在小屋子里装搭一下就睡觉。
“白天当老板,夜里睡地板”,这是对李丐腾最形象的写照。
虽然刀网配件利润单薄,每片只能赚几毛钱,但勤快一些,一天也能赚个两三百块。
就这样做了三年,到1998年底,李丐腾已经赚了十多万。
“当时算是很大一笔钱了,可以在温州买套房,而且我年龄也不小了,该成家了。”此时,他却有了开剃须刀厂的想法。
他说:“我当然也可以安安稳稳继续打工,买套房子,结婚生子,可是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这样。生活不能仅仅是吃好穿好,还得有目标,得有为目标奋斗的过程,这才是我理解的生活。如果能够成功,那最好,如果不成功,就把所有的都卖掉,去深圳打工。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
于是1999年,李丐腾创立了飞科电器。“飞科”的意思是:凭借科技,一直向前飞。
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这样
在创立飞科前,李丐腾也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
“10多万元当时算是很大一笔钱了,可以在温州买套房,而且我年龄也不小了,二十七八岁,该成家了。”
这样的境况下,过安逸稳定的生活,估计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但李丐腾却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这样。生活不能仅仅是吃好穿好,还得有目标,得有为目标奋斗的过程,这才是我理解的生活。”
投入这些年辛苦得来的积蓄,自然要小心谨慎,但是所有的创业在开始都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但李丐腾却不害怕失败。
他说:“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
有了这种心态,他便更加敢想敢干。
当时,温州第一次大范围的创业潮已近尾声了。没资源、没人脉,甚至连厂房都没有,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该怎么突围?
李丐腾明白,如果自己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那他的赌博必然失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别人比用心。
?在定位上用心:彼时,市场上的剃须刀分两极,一类是以飞利浦为首的国外大牌,售价几百到几千;一类是国产的廉价剃须刀,售价十多元到几十元。一百来元的剃须刀市场成了一个空白点。
也就是说,李丐腾是在高端市场和中间市场间创造一个中端市场,雷军的小米手机也是这个套路。
?在产品上用心:李丐腾对标的是飞利浦的一款双头剃须刀,这款剃须刀在国内当时没有一家工厂能做。
于是,他就开始找工厂开发模具,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做出9套模具(关键生产设备),模具做成后,还要采购国产零配件。
在经过了多次失败后,飞科公司终于生产出国内第一只双头电动剃须刀,并一次性通过了质量安全体系的检测。
到这时,李丐腾的积蓄快要花完了,他没有钱再去建工厂,只能找他人代工。事实上,他也不想自建工厂,创业之前,他便决定走“轻资产”发展模式,即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两大核心业务之中,而把大部分的生产外包出去。
饥饿营销,玩得比雷军还早
李丐腾拿着第一批产品去义乌推销,每只定价37元,大约是飞利浦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价格这么低,而且自己是国内唯一的供货商,肯定会受到经销商追捧。
然而这种局面在一开始并没有出现,正相反,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代理他的产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国产剃须刀的批发价已经杀到每只7元,非常好卖,供货商也都是老关系。谁会放着稳赚的买卖不做,去跟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小子”瞎胡闹呢?所以当李丐腾说自己的产品是“中国最好的剃须刀”时,经销商们面露不愠地说,“刚入行就说出这样的大话,真不知天高地厚!”
无奈之下,李丐腾只好祭出绝招:卖不出去不用付钱。
结果当然在李丐腾的预料之中,他接到了经销商们打来的订货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态度也变得殷勤,他知道自己的路走对了。
为了让经销商多订货,李丐腾玩起了“饥饿营销”。经销商向他订购1000个剃须刀,他就只发300个,告诉对方“缺货”,经销商害怕断货,通常会紧急加订到2000个。
在这种玩法下,飞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这让李丐腾初尝成功的滋味。
2001年底,他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辆奔驰车。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销量猛增,原先的代工厂跟不上了,李丐腾找到两家大厂想做代工。
但对方却说:“就是你白送我们100万,我们也不可能帮你贴牌,如果让你占领整个义乌市场,到时你再把我们一脚踹开,工厂就废了。”
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李丐腾把自己的核心生产设备——产品模具以及60%的订单交给对方,这就好像战国时期一国君主把自己的王子质押在另一国,双方的合作由此开启。不久李丐腾又陆续签了几张大的代工合同,解决了产能问题。
有人觉得李丐腾这么做不是傻嘛,放着钱不挣?但李丐腾明白,从始至终企业都要走“轻资产”路线,将大部分的生产外包后,就能集中精力攻研发和营销。
到2007年,国内原材料价格一涨再涨,代工厂面临生存危机,飞科看准机会并购5家同行,组建了飞科集团。
“超市计划”
产能问题解决之后,出货问题又出现了。
2004年以前,飞科都是通过代理商出货,自身并不接触终端市场。这种模式是李丐腾从国内同行那里学来的,但他觉得这种模式不是特别适合飞科。飞科的目标市场是中端市场,而代理商模式则主要服务于低端市场。另外,如果完全依靠代理商,飞科就没有办法掌握来自终端的反馈,进而改进产品。
李丐腾决定开拓新的出货渠道,提出了“超市计划”。在他看来,大型超市、商场是都市人采购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飞利浦等国外大牌也是通过大型商场的专柜出货,因此飞科也必须进入商超渠道,尤其是超市渠道——那里还没有厂家进入。
虽然飞科的高管们心里谁都没底,但在老板一声令下还是开始在全国铺商超,一度把返点提高了30个点,超市卖疯了。一看没了生意,代理商也疯了,纷纷抵制不给飞科结账,飞科的销售量断崖式下滑。
李丐腾吃软不吃硬,他飞到义乌与闹事的经销商谈判:“你们不付款我可以向法院起诉,立马付款的话,我再考虑合作的事”。经销商自然舍不得这块肥肉,只能服软。
在飞科可以从代理和消费者终端渠道双重获利时,飞利浦、松下还在百货商场里死守着自己的专柜。飞科销量一下子上去,市场被打开。
打响品牌
市场做大之后,李丐腾想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板,如果一开始不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仍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2001年,飞科创办的第二年。李丐腾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投入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做广告,以快速提升企业品牌。
当时全公司的人都反对,因为没有一家国内剃须刀厂做这种事,大家想都不想。李丐腾则认为如果不一开始就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只有像飞利浦那样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自从在央视投放广告之后,飞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2003年,飞科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评为“中国剃须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为中国剃须刀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唯一国内企业。
除了央视之外,飞科还从2008年开始在各省卫视大打广告,每年的广告费高达数亿元。这种大手笔营销让飞科成了家喻户晓的剃须刀品牌,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剃须刀,就会想到“飞科”。
据飞科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2015年,飞科总共销售了2.7亿个剃须刀,相当于每两名中国男士就拥有一只飞科剃须刀。
依靠创新,勇往直前
就在飞科人气渐旺时,枪打出头鸟,他的老对手飞利浦找上门来撕逼。飞利浦向温州知识产权局状告飞科生产的双头剃须刀侵犯了自己的专利。对此,李丐腾解释两种产品只是形状相似,就像汽车不可能做得像发电机一样。北京高院做出终审判决,宣告飞利浦起诉无效。
这起风波反倒提醒了李丐腾,马上为飞科的一款飞利浦没有的剃须刀型号申请了专利,公司也专门成立了法律部来处理侵害飞科专利的官司,每年要打10来起官司。如今已经由被告变成了原告。
但这也说明了,模仿与抄袭之间的界限是暧昧的,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获得源动力。为了保障飞科的研发能力,李丐腾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聘请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申请专利大约20项。
还把产品线拓展到个护家电的各个品类,其中电吹风也是飞科的拳头产品,大学宿舍几乎人手一把。
为了尊严
创业初期,李丐腾以车间为家,在办公室摆了一张床,困了就睡,醒后接着干。
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回答说“为了尊严”。
如今,他早已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尊严”,身家220亿,跻身中国百大富豪榜,然而,他依旧还在为尊严而战斗。
李丐腾说,过去是为了尊严而活,改变贫穷尝试有钱人的滋味,不让人蔑视或不屑;现在也是为了尊严而活着,但已经不是为了自己,因为民族工业需要走向世界。
飞科虽然在销量上已经超越飞利浦,但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飞科离飞利浦都还有很大的距离,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来追赶。
如何拉进这种差距,让飞科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年品牌,是李丐腾未来事业的重点,这个担子比以前更重,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自己走的路。
从山村走出的放牛娃,到如今身价数亿的福布斯富豪,纵观李丐腾的经历,智慧君觉得用一个词形容最恰当不过,那就是“不安分”。
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如果你太在乎所谓的安全感,就会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