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恒大卖万科真的亏了吗?看许家印如何做投资取舍
2017年 06月 14日    来源:投资潮时至今日,万科股权纷争事件逐渐接近尾声。在去年 “宝万大战”正酣之时,半路杀出的恒大大力买入万科股份,然而时隔一年,却以其将自己及子公司所持有的,约占万科总股本14.07%的15.53亿股万科A股出售给深圳地铁集团,彻底退出的结局压轴“宝万之争”。
此次,恒大出售万科A股的对价为18.80元/股,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恒大系持有万科A的成本为23.35元/股,预计亏损70.7亿元。那么,刚过6个月 “禁售”期限的恒大为何宁可“割肉” 忍亏损之痛,也要“掐点”与深圳地铁集团敲定本次交易?
恒大深铁“各取所需”
2016年,针对宝能系谋求万科的控股权,万科管理层试图引入深铁,但原本的盟友华润明确反对令重组方案难产。随后,宝能系提议罢免王石等董事,宝能系、华润两大股东与万科管理层势同水火,股权之争陷入僵局。
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恒大于去年8月初发布公告宣布买入万科A股约5.17亿股,持股约4.68%。以此为节点,恒大入局“宝万之争”,并在之后持续增持万科A股,并迅速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当业界对恒大的行为猜测不断,多数声音认为其野心不止于万科第三大股东时,但恒大总裁夏海于2016年年末公开明确的表态“无意也不会成为万科的控股股东”,不但平息了外界的纷纷议论,更加为其如今的退出做了一个铺垫。
其实,根据各路媒体报道可以看出,恒大与深铁早已达成“联盟”。财新去年11月曾报道称,深圳市政府此前同意将地方国企深深房(000029.SZ )这一“壳资源”给予恒大,交换条件是恒大退出万科股权之争,将其所持万科股份转予另一家当地国企深圳地铁。
就在3月份,恒大似乎兑现了与深铁之间的约定,将所持有的万科15.53亿股股票(约占万科总股本14.07%)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深圳地铁集团,期限一年。上述委托使得深地铁拥有表决权的万科股份上升至29.38%,超过了万科目前的第一大股东宝能系持有25.4%表决权,从而确定了深圳地铁集团在万科的主导权。
而之所以选择在这样一个节点将股权受让与深铁,是为了助深铁在即将举行的万科董事换届改选会中获得更有分量的股东发言权。
对于恒大来说,退出“宝万之争”可谓是“弃车保帅”之举。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恒大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即使亏损也要转让股权,应该和回归A股、流动性改善都有关系,恒大确实也希望进一步优化负债率。目前万科事件的主动权还是握在深铁手上,恒大更多起到配合作用
根据恒大2016年年报数据,总负债5350.7亿元、现金余额3043亿元、净资产1925.3亿元为基础进行测算,在出售万科股份后,公司现金余额增加292亿元至3335亿元,根据“净负债率=(有息负债总额-货币资金)/净资产*100%”公式,这将带动恒大净负债率下降15.2%。
此外,一名接近恒大的人士表示:目前对于许家印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许是恒大地产在A股的分拆上市。恒大地产在A股上市,许家印选择了重组这一条路。重组对象由最初外界传言的廊坊发展到嘉凯城,最终变为深深房A。根据深深房最新的公告,公司预计将在6月14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恒大受让万科股权与深铁,虽然亏损70亿,但是通过深深房这一“壳资源”在将来有可能会赚取更多收益。
万科股权格局又变
万科股权大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从2015年7月开始,被万科董事长王石公开指责为恶意收购的“野蛮人”的宝能开始一路疯狂买入,在其不断增持万科股权的过程中,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也曾先后两次出手,共耗资约4.97亿元增持万科0.4%股份。但无疑是杯水车薪,华润还是失去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
在今年1月,华润退出万科而引入深圳地铁接盘,届时,万科的股权格局便是宝能系占比25.4%位列第一大股东,深证地铁持股15.31%,恒大14.07%,安邦6.18%。
此次,恒大的退出,使得万科之前的股权格局再次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本次交易完成后,深铁正式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铁此前已经从华润手中买下万科A的15.31%股的股份,加上从恒大手中买下的万科股份之后,持股比例为29.38%,而宝能则以25.4%的持股比例退居为万科的第二大股东,安邦为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73%。
在这样的新股权格局之下,深圳地铁距离要约收购红线仅一步之遥,而以万科A停牌前的股价20.87元计算,宝能持股市值距离深圳地铁91.4亿元。因此,即使宝能还想加入如“宝万之战”那样的股权争夺战中,至少需再投入91.4亿元增持万科A。
此时的宝能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12月,“宝能系”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业务因其经营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被保监会下发监管函,被处以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前海人寿还被要求进行整改,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这一举措给了前海人寿当头一棒,不仅使其近几年来迅速蹿升的行业地位大幅下降,而且其在A股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源也被监管层斩断。
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产品被强制“断血”后,在其现金流方面深受影响。前海人寿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6年前海人寿共实现保费收入1103亿,净利润40亿,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三季度的76.72%下降至56.23%,综合偿付能力从143.93%下降至112.47%。
由此可见,保监会对前海人寿的惩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进而为宝能乃至整个保险行业都带来了影响。在这样的境遇之下,前海人寿该如何发展?宝能又该如何自处?已经是最重要的问题。
据界面新闻报道: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保监会的处罚对前海人寿来说,短期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会面临销售困难,退保增多等问题,但经过监管对于公司的根治,长期来看未必一定是坏事,后续仍然可以利用知名度做好产品和服务,变为一家合规高效的保险公司。
国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保监会此次对前海人寿及姚振华的处罚,预计对行业运营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较为激进的“资产驱动模式”或将终结,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更为确信,险企做大做强的逻辑将优势建立在保单负债成本上,而非难以把控的投资收益端。
安信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赵湘怀也认为,保险业监管层领导在近期出席多个会议发言时释放出加强监管的信号,同时制订了多项规章制度,对部分不符合规范的险企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预计未来从严监管将常态化。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