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不荣耀?腾讯已经到了新的反思周期
2017年 07月 06日    来源:新浪创事记针对《王者荣耀》的批判,会促成腾讯第二轮“诊断“吗?
《王者荣耀》游戏隐含的问题,与当初淘宝遭逢的假货问题、百度遭逢的虚假医疗广告问题属于一个平面的话题。它是腾讯的原罪。
当初,当阿里、百度持续遭受质疑时,腾讯一直未见商业模式的反思,真的有点纳闷。
是它天性里缺乏某种政治意识,还是只顾着闷头数钱忘记了风险?
这像是腾讯的隐秘处。它对一个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衍生出来的种种物质与精神的结果,是很难量化计算的。
这里我想引用一下罗胖子的观点,可能让你一目了然。在“罗辑思维”2016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他说,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时间。李翔老师也曾有一段出色的解释,我暂时没查到。
2015年1月,我在“夸克点评”公号里写过一篇《自由人生,就是一场时间的战争》,侧重的是人文与精神层面。
相比其他诸多互联网公司,以及无数的实体企业,腾讯这类游戏公司的产品,在争夺时间的战争中,天然具有更强也更长久的渗透力。
它的每个应用,几乎都是中国互娱领域消费时长数据最大的部分。它对无数民众时间的消耗,远大过阿里与百度。它甚至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耗费人们时间最长的独立的精神产品。
时间的争夺,是体验的争夺、审美的争夺,感性世界的争夺。假以数年,就像我们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一样,对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影响,会有非常明显的风化作用。
无形的文化产品,不同于有形商品,它不但将碎片化的时间转换为商业体验、收益,无形中还改造着民众尤其是下一代人的心智。
环境决定论当然有风险。但我仍然坚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有它不同的族群改造作用。
借助它,无数的人们,尤其是无数的孩子确实比过往世代的人们更早进入信息社会,他们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但这是一个娱乐至死、过度崇尚消费主义的年代,无数的商业组织打着消费升级的旗号,不断透支我们的时间,透支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无数的人们沉浸在其中,慢慢失去了行动力。
更有许多悲剧的发生。数的人们沉迷于游戏,这不是史玉柱说的什么不幸福的家庭影响所致,也不是马化腾、丁磊等人归罪父母所能说得过去的。
早晨,在评点腾讯互娱板块阅文集团即将IPO的帖子里,我说阅文不要老侧重什么玄幻。当年任职盛大的赵雨润老实回了一句:所以陈天桥后来退出了。
他的话很隐晦,里面有价值观的索引。它让人想到2003年西湖论剑时的场景。一个母亲斥责丁磊说,孩子被《传奇》游戏影响太重。她说的是盛大,误伤了网易,但网易与盛大那时也都有游戏业务。
我的一个前领导,曾在盛大担任高管。她曾跟我说,盛大游戏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一度有人拿着菜刀找上门,控诉游戏对孩子的危害与诱惑。有一次,菜刀直接仍了过来。
相比其他互联网服务,游戏等数娱类产品隐含更多社会属性,也有更多意识形态的属性。
可能你会说,这是上纲上线,还是要回到商业层面中说它吧。
我也持续不断地听人这样说,BAT中,腾讯最会做产品,阿里最懂运营,百度技术最牛逼云云,所以才会有今日的BAT格局。
这是熟视无睹的判断。我不觉得腾讯产品经理多牛逼,更不觉得它对未来的判断多超前。
不否认马化腾与无数腾讯人的努力。腾讯带给我们无数的便利与欢乐,它对大众生活方式的改造\连接能力,推动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它无形中也参与了民主的进程。但要提醒读者诸君,要看到它所处的市场,基础的土壤部分,要看到它对现实经济社会真实的参与感。
就像阿里、百度、京东一样,它的成功,更多还是趋势的力量。它恰好定位于社交娱乐行业,恰好身处中国这片土壤,恰好与几亿人口碰撞,恰恰迎合了一个时代。
腾讯产品的覆盖广度比阿里们要高很多。这得益于社交产品天然的连接能力。但是,天下没有什么完美的东西。你获得了广度,你的深度就不可能更牛逼。相比阿里、京东、美团,腾讯的种种服务就更重轻的部分,侧重无形的部分,侧重精神的部分。这与它诞生时的核心产品QQ有关。
这就决定了,在具体行业尤其有形资产较多的领域,腾讯过去的参与感不会太深。它触达的服务,更多通过资本力量去实现。有段时间,腾讯对一些标的的投资,保持着20%的比例。像是黄金分割一样。抛开严苛的技术逻辑,这里面有多少值得玩味的精神话题啊。
不是说腾讯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公司,粗活累活都让其他同行做,自己只做无形的服务,占据人们的时间,占据人们的心灵。毕竟,社交娱乐产品也是商品服务,而且,它也是大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但生命中有更多不能承受之轻。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属性,才促使我们对今日的腾讯要求更高。我们对它提供的服务,有更多维度的期待,而不希望它过度依赖游戏。人们需要游戏娱乐,需要快乐,需要发泄,但更需要有可以触摸的现实中的快乐。腾讯提供了太多出世的部分,我们需要更多入世的部分。腾讯到了更多接地气的时候了。
这不是什么警告,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一家商业公司按照我们的逻辑演进。
今日腾讯股价跌幅不小,看到几位朋友在朋友圈里不断帮它辨解,说不是《人民日报》的“功劳”。我也觉得不完全是。但就商业模式来说,腾讯已经有一种风险信号。某种程度上,它比阿里、百度遭逢的风险面会更大。
腾讯已是全球媒体属性最强大的公司之一,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数娱公司。在本地的权重已经很大。
在一个意识形态影响较深的社会,文化类公司的商业策略,总是充满许多隐晦。这个周期,腾讯的一举一动,在当局眼中,会比其他公司隐含更多难以监管的不透明的部分。微信过去一年多的变化与调整,甚至包括小程序的部分,都有一种规避内容监管与意识形态风险的用心。
今日看到业内人士不断讨论防沉迷系统。这东西不会起什么真正作用。对一个商业公司来说,腾讯要做的,除了马化腾说的“节制”外,更多应该是如何通过不同品类的产品引导用户,分流他们的时间,并通过大数据定义成合乎伦理的消费时段。
腾讯的风险面,就在于过度依赖游戏,以及多度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诉求,未能真正兼顾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伦理部分。
早晨说的阅文集团,它的风险就在于,大部分IP都是什么玄幻类作品。有限几次采访,阅文集团领导都对这个似乎无动于衷,辩解策略无非是:现在孩子的世界观跟成人不一样。他们还无法走出这重风险,种种表达又些不负责任的感受。
夸克君认为,腾讯已到新的反思周期。这比它几年前进行的“腾讯诊断”更具深远意义。那一次更多还是商业竞争层面,它不断突破边界,复制竞品模式,树敌过多。它的生态确实有无穷的变现价值。《狗日的腾讯》虽然言论过分,总还有警醒的意义。而今,它需要担负更多社会责任了。
这风向其实很早就有。不说10年前,2014年,我写过,当局某主管部门就酝酿要出台一个文件,目的是规范一下BAT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社会层面的种种影响。
后来,BAT接连爆出平台信誉危机,或许与这种动向深有关联。当然,我也只是听说这个文件,未曾真正看到过下文。而且,话题闭经也还在商业的范畴里展开。
在许多媒体人眼中,腾讯好像比其他互联网显得懂政治。多次重大场合,马化腾比其他互联网企业家的情商似乎更高。
过去几年,它目睹了同行的多重负面,呈现出一种老实持重的印象,人人都说腾讯做事多么规范,听话不惹事。但一个你睡觉它赚钱,你上厕所它赚钱,你的无数时间被占据它也赚钱的公司,这样一个闷头的公司,时间久了,你就以为它真的在学雷锋了。这个层面,才是它最可怕的部分。表面润物细无声的世界,当局意识到之后,会比其他露骨的交易型的互联网平台更敏感。
人们说,阿里、京东交易最接近钱,其实腾讯才是让你迷醉的世界,它的交易是无形中完成的。
不要小看《王者荣耀》引发的争议吧,我觉得腾讯到了它第二个反思的周期。越过这个山丘,它应该会有更大的世界。因为它确实比其他更多同行站在消费升级的前沿。过去腾讯做得很轻,未来它需要做得更重才好吧。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