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下半场,小黄车的称霸之路会不会“黄”?
2017年 07月 16日    来源:亿欧在悟空单车宣布倒闭的第八天,又一家共享单车倒下了。
3Vbike共享单车日前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对外宣布,从2017年6月21日起停止运营,正式宣布离场。和悟空单车5个月的寿命相比,3Vbike共享单车生命周期更短,仅仅只有4个月。
与电商、自媒体、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其它热门风口明显不同,自“网联网+”与“共享经济”破天荒聚焦于单车服务开始,“短”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关键词:短时间内起步,短时间内发展,短时间内获资金青睐,短时间内扩张,短时间内黯然离场。周期之短,令人瞠目结舌。
2017年可谓是共享单车的爆发年,不过上半年才刚刚结束,行业的膨胀余温还在,似乎下半场就迫不及待的来临。从一个月内连倒两家企业来看,未来共享单车倒闭潮,恐怕这还只是个开头。
爆发期犹在,淘汰期就来了
当我们还在调侃车身的颜色快不够用,共享单车行业早已迎来了两极分化状态:强者愈强,弱者离场。
行业的头部效应尤其明显,资源上,政府媒体资源等都集中在行业领头的几家公司,小公司只能捡剩;在供应链方面,小公司拿不到足够资源,只能与小厂商合作造车,后果就是车辆品质不好,容易坏,造车成本高的问题;在与竞争中,小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长久持续,而大公司可以一直占领市场。
根据IT桔子上面的数据显示,包括小蓝单车、小鸣单车、骑呗以及优拜单车等市面上常见的十几个单车品牌它们的融资进程还多停留在A轮,最近的融资时间也以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为主。对于已经进入共享单车行业且长时间得不到资金加持的小品牌,多数会沦为这场战争的炮灰,更残忍的是,一些小企业甚至不具备被“大鱼吃小鱼”的价值。
巨头们吵架,小弟们遭殃
除了两家企业退出市场,在6月,共享单车行业内还上演了一场惊呆吃瓜群众的撕逼大戏---6月19日,摩拜股东马化腾和ofo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进行了一场唇枪舌战、火光四射的“友好对话”。
摩拜和ofo是共享单车市场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之前两家虽然都存在竞争关系,总体来说也都相安无事,只是在争夺市场的残酷斗争中,“瑜亮情结”开始显现。马化腾与朱啸虎在朋友圈的互呛似乎在预告:共享单车霸主之争,已经明朗化。
这对于共享单车的其他小兄弟们来说可谓是噩耗,因为当一个行业老大老二开始“打架”时,最先死的往往是其他竞争者。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OPPO激斗vivo,金立不见了;美团与大众点评对战,糯米隐身了;三星缠斗苹果,HTC火腿肠滞销了......
对于悟空单车亦或3Vbike这样的品牌,许多人直到他们倒闭时,才知晓这两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存在。两者的倒闭,目前看来暂时都无法对共享单车的先头部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是任何行业都无法避免的末位淘汰,只是来得太快了些。
摩拜VSofo一个圈子“两个老大”
据《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摩拜单车约占共享单车市场57%份额,ofo近30%,两大巨头共占整个市场份额的近9成。可以这样讲,共享单车市场,已经成为摩拜、ofo两大巨头之争。本质上,这也是两种模式之争。
在目前市面上二十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中,摩拜和ofo小黄车最先脱颖而出,但两家打法迥异、各不相同。摩拜采用智能化大数据运营维护,ofo小黄车采取低成本快速扩张法则。在问及怎么看待眼下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大巨头,3Vbike创始人巫盛华说:像摩拜这种模式,单车成本很高、回报率较长;ofo模式,单车成本较低、丢失损坏率很高,运营成本很高。
孰优孰劣,很难立下结论,毕竟两家公司都是行业翘楚,不过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老大,市面上的数据各说各话,好像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
今年5月,ofo引用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2017年第1季度,ofo以51.9%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且ofo在用户体验、用户活跃度、用户留存率、城市覆盖度、单车投放量等各项指标均领先竞争对手。
4月28日,摩拜单车晒出成绩单:自从3月29日全面接入微信以来,摩拜单车4月份活跃用户量环比增速超过200%,短短一个月新增2400万注册用户,摩拜单车在活跃用户量、日均订单、充值率、日均骑行时间等多个维度领先包括ofo在内的所有其他共享单车玩家。
而国际方面的表现,同样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根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CBInsights的评选,ofo成为共享单车领域唯一一家独角兽公司。
而知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盘点了全球多家影响未来交通格局的创业公司,来自中国的摩拜单车榜上有名,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两家均要争各方面的第一。
小黄车的信任危机
而引发市场广泛质疑的,是ofo。
日前,小黄车相关的市场数据出现了大范围传播,多家网站称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7Park公布了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调研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ofo已经占据了国内65%的市场份额。
更多的人对这份报告持保留态度。ofo如今的数据已经难以服众,主要还是基于此前的比达咨询造假事件。今年5月份,比达咨询创始人陈礼明、黄顺芳因涉嫌名誉侵权被摩拜单车告上法庭,且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据业内人士透露,陈礼明、黄顺芳两人明码标价向企业收取费用,按照企业要求炮制各项数据、撰写和发布所谓“市场研究报告”,每份报告售价数万元。
有分析认为,ofo不注重技术和创新,只是不断通过公关稿件反复鼓吹强调市场第一,说明小黄车对市场规模的急切追逐之外,要反应了小黄车不自信的一面。
一路高歌猛进一路出状况
ofo的最大优势在于低成本,这对于市场爆发期的快速投放非常重要。市场预估ofo的单车成本为200-300元,相较摩拜,同样的资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车辆,这也是ofo目前增长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
自从宣布了“一天一城”计划,一直笃信以量取胜的小黄车已经连续几个月的疯狂扩张,不过近期有权威媒体报道ofo在多地扩张均遇到麻烦的新闻,由于ofo采取的空降措施,对于毫无准备的城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单车无法智能调度,机械锁问题不解决导致事故不断,部分城市扩张受阻已成事实,低成本隐患已经开始显现。
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型中,除了骑行人次和频次,最重要的成本就是单车折旧,在这点上ofo要逊于摩拜。据财新调查文章,市场预估ofo的年折损率为10%到20%,超过摩拜单车。这也就是说,ofo如果需要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像市场投入新车辆以弥补折旧后无法使用的车辆,如果战线继续拉长,小黄车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摩拜在运维方面的优势便会越发体现。
营销手段大过服务体验
不得不说,ofo有一项技能绝对算是行业无可争议的翘楚,那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
在制造话题方面,小黄车可谓从来不输任何对手。不管是小黄人牵手小黄车,还是一天一城计划;不管是打通世界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发射卫星走向太空,小黄车总能快速找到通往热搜的途径。不过在体验上的升级速度,ofo就显得跟不上营销的脚步。
当摩拜成熟掌握GPS,实现对车辆的精准定位,使得调度运营成为可能,车辆更不易丢失被偷盗,降低了运维成本时,小黄车5月才后知后觉的开始起步搭建定位功能,明白“安全”对使用者的心理暗示是多么重要。
在解锁方面,摩拜单车的智能锁依然是让行业其他玩家无法望其项背的独门利器,至今依然是ofo等品牌无法企及的品牌硬实力。而小黄车的眼界,还停留在“有没有必要”。
我们不能否认在市场占有率、用户活跃度、城市覆盖度、单车投放量等各项指标中,ofo取得的成功。作为行业的两大巨头之一,没有点真本事,做不到这样的成绩。不过在服务体验、技术含量、企业担当方面,不得不说小黄车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共享经济,毕竟含有公益性质在里面,如果眼光仅仅聚焦在收益、客群、占有率,而不是内修内功,外练担当,即使有一天成为行业老大,也只怕依然不能服众。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