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骗?他用5年成为身价186亿的中国首富,作死再用7年让一切归零

2017年 07月 24日    来源:新兴产业投资联盟

他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抛弃,长大后仅用5年时间成为中国首富,身价186亿!站在人生事业的高峰,睥睨天下,可以说这一生应该荣华富贵不尽了。

谁曾想到突然市场形势逆转,公司股价飞流直下三千里,从每股80美元到跌破1美元,最终破产重整。

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商业信用完全破产,甚至被骂“骗子首富”!

他就是施正荣,尚德集团创始人,曾经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

施正荣

1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扬中的一个小山村,他一出生就拯救了两个家庭。因为同一天施家的母亲生了一个死胎女儿,悲痛欲绝;而陈家的母亲生了一个双胞胎,但由于家境贫寒,恐难养活。于是,双胞胎中的弟弟就被送给了施家。而陈家就这样送走了一位未来的中国首富。

施家和陈家一样,都是贫苦农民家庭,因此施正荣不得不从6岁起就开始帮养父母干活赚钱。13岁之前,施正荣都帮着养父母用竹子编暖壶壳,一个暖壶壳在当时可以卖5分钱。

施正荣性格缓慢温和,平时也非常懂事,干活勤快,这让他的养父母非常开心。但随着他的年龄增大,施正荣逐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秘密。

1979年,伴随着走出大山的迫切心情,16岁的施正荣考上了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在大学里,施正荣更加勤奋,完美的展现了他天赋过人的一面。

1986年,施正荣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公费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名师出高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施正荣不仅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施正荣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甚至像他老师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偶然间,他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变化,遍地都是创业潮,同时国家也鼓励高新技术人才回国创业。

施正荣不想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浪费在学术上面,于是1999年,他带着从澳洲赚到的40万美元回到国内,寻找创业的机会。

“一个熟人和我开玩笑,你是一条大鱼跑到小河里去了。”施正荣说,“那时的自己比较年轻,想的少,当时是要什么没什么,就凭着一腔热血。”

2

当时,施正荣总是拎着一个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奔波于中国内地城市,每次见到一个城市主管负责人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的项目能赚多少钱,并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谁都不敢接,从来没听说过太阳能这种产业,大部分人将他当成骗子。

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年,施正荣的计划还是无人问津,眼看自己的创业梦就要破灭,只能收拾包袱滚回澳洲做研究了,但施正荣却遇到了一个贵人。

2001年,施正荣认识了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一个让自己成为企业家的贵人。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借助李延人在无锡市政府与企业方面的人脉关系,施正荣的光伏梦想开始落地生根。

而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拥有国资背景的无锡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出手,这其中包括了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山禾制药等8家公司,施正荣共融资600万美元,他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广阔,无锡尚德一成立就一飞冲天,成立仅仅四年产能就达到了540兆瓦,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

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无锡尚德更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施正荣以186亿元的身家,远超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09亿元,成为中国大陆新的首富。

5年时间,施正荣从一个备受质疑的创业者变身为媒体热捧的“有钱人”,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施正荣也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中的一位,众星捧月的“中国光伏教父”。

施正荣一时风光无两,不仅尚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正是在施正荣效应和无锡政绩的诱惑下,众多城市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太阳能运动中,一时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光伏园。

3

身份的前后转变,让曾经木讷的施正荣变得口若悬河。几年之后,面对各种高级论坛与学术会议,施正荣皆能应付自如。

但财富给了施正荣自信,更放大了他的个性。

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经常去生产车间,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得的四分之一。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价暴涨的施正荣开始变得好高骛远。

上市当天他还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他做了两件事情:在上海成立“施氏家族慈善基金”,高调做公益;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其中的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同行都感慨:“去了尚德才觉得自己是乡镇企业。”施正荣希望尚德是一个3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不仅会赚钱,还要高大英俊,为行业做出表率。

施正荣也成了一个好面子的人。只要有一个老外在场,便要求高管们必须说英文,他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跨国公司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

那时候,钱对于施正荣而言,只是简单的数字。他曾经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与英国查尔斯王子谈合作,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见不同人时会开不同的车。

也有人说“首富先生”没变。他依旧不爱应酬,不去酒吧,不去KTV,不打球,不玩古董,也不信宗教,只每年带着全家去澳洲度假。他依旧爱吃河豚,再喝点白酒,或者下班后去尚德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点一份凉拌三文鱼。跟同学在一起高兴时,“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个味道”。

不过,当时的施正荣,确实有狂妄的资本,他不仅是中国首富,身家186亿,而且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

尚德的成功,也成为了“海归科学家+地方政府+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一时间成为各地效仿的对象,全国各地纷纷引进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4

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施正荣的尚德,还有其背后的光伏产业,其实暗藏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光伏市场吹进了一股寒风。施正荣却选择让尚德保持极速扩张,不仅是他一人,其他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相信光伏业前景依然一片大好。

2009年初,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了2亿美元的贷款。对光伏业的大力支持随处可见。尚德的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底的17亿美元,暴增近30倍。

但遍地开花的光伏产业让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价格战愈演愈烈,不断有企业曝出让人惊诧的跳楼价。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80-90%都要依赖对欧美市场的需求,而越来越低的中国光伏产品价格,让美欧等国家对中国展开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且遭受债务危机的欧美市场,对太阳能的补贴和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大大萎缩。

贷款太多,债主太多,当暴利无法维系时,尚德电力步入危局。

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到了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8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而施正荣也从186亿身家迅速归零。

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告破产重整。至此,施正荣和尚德电力所有的一切,在短短12年内从零到巅峰又从巅峰回归到零。

纵观尚德的的成败过程,我们得出三条结论:

1、成也政府,败也政府

尚德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当年尚德创立,是无锡市政府牵线当地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合伙。后来同样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国有股在尚德上市之前选择退出。

当时的政绩观是:高投入就能创造高GDP。打着新能源旗号的光伏行业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香饽饽。

地方政府不光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还做了大量信贷担保。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

而尚德的失败,更是离不开政府。因为政府的鼓励机制,导致光伏产业天生畸形,靠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根本就不是市场化产物。过度投资和非理性生产,更是付出了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环境代价。

眼见失控的光伏产业,同银行绑架在一辆高速列车上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行政干预。救了一个企业,却毁掉了整个行业。

2、90%的原料依靠进口,90%的产品依靠出口

只靠一条腿,再宽敞的路也容易绊倒。

在尚德带领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

虽然成绩斐然,却不得不面对“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的现实,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的利润。

施正荣不想被人扼住咽喉,也想攀上利益链的上游,再加上当时同行“排着队购买”的恶性竞争环境。他软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CEO通电话,才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但后来由于过剩,多晶硅价格暴跌,导致签长单的企业不是破产就是债台高筑,尚德在2011年赔付了2.12亿美元取消协议。

3、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扩大规模

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寒冬来临最重要的原因。

据悉,当时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像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中国光伏行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下滑到20%。

2011年,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应用市场,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而美国的惩罚性进口关税,更是让尚德等企业利润急剧缩水。

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之后,过剩的产能又无法通过国内市场进行消化。

当时正在高速路上飞驰的施正荣并未刹车,他清楚光伏产业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近几年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竞争拼的主要是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

尚德一度进行自杀性销售,赔本的同时又扩大产能。可扩大规模又无异饮鸩止渴,这恰恰是产业还不成熟的标志。

5

在古罗马帝国,当大将在战场上获取胜利,步入凯旋门时,在两边群众如潮的欢呼声中,按照惯例会有一位仆人提醒主帅说:“这一切仅仅是过眼云烟。”

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商场上的胜利也是如此,一时的风光并不代表一切。

翻开过往的富豪榜,几年前的富豪可能数年后就销声匿迹,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有可能变得一贫如洗、声名狼藉,甚至沦为阶下囚。

从当年的施正荣,再到现在的贾跃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一个真理:短时的做大做强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为企业争取长远的发展机会。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北流。”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心存敬畏,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

投资中国网
标签:
首页2,裕马广告(美女与电脑) 广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