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艰苦创业路,如今千万级融资,欲打造工业级无人机龙头
2017年 08月 05日    来源:宇辰网这个时代,总有那么一群静耐科研寂寞的人,为他们所做的事留下真实的足迹。
橱窗里十几架无人直升机静静地躺着,一架机身估计有七八米的样子,巨大的旋翼延伸到远处。有几位技术工程师很认真地检查着零部件。2017年7月某日,这是宇辰网记者经过航景创新一层透过窗户看到的景象。
航景的两位创始人是同事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位叫王伟,一位叫吴双,今天接见我们的这位是王伟在北理工的大学同学——王珂,职务是财务总监,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攻读了金融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加入了航景团队。
航景是一家专门从事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型企业,专注大型无人直升机的研发和制造,是国内最早一批创建工业无人机的企业,也是中国少数的能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传感器、飞行控制系统)的企业。“航景的正式创立源于2008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王珂总监专注、耐心地为我们记者讲述了航景的故事。早在九年前,无人机市场仍是一个初期市场,产业链亦不完整,航景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了。
航景创始人王伟
创业初期,五味杂陈
初期的航景和大多数初创业的公司一样,诞生在只有几十平米大小的公寓里,楼里摆放着两张单人床和两台电脑,一台测试设备,以及成堆的图纸。两个20几岁的青年就和他们的梦想天天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感觉很快乐,生活很充实,因为他们步履坚定地朝着目标走着。
两位创始人相遇在2006年北航产业公司——梦想开始的地方。两年后,两人被调去了北航无人机所,继续从事无人机的相关研发工作。由于两人对无人机的那种特殊热情及对无人机未来的看好,一拍即合,决定创立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无人机公司。由于资金问题,他们选择了“一边在单位做技术,一边搞事业”。各取所长,分工协作。王伟搞硬件和做市场,吴双则负责软件的开发,两人配合非常默契。
初期创业为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开支,王伟和吴双都会将设计好的图纸反复地研讨才会送到北京的零配件加工厂进行加工,并做现场协助、生怕有一个零部件不合格、不够精准。等加工好再拿回来亲自做装配、调试、试飞,一个项目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初期创业十分艰辛,谈起公司的收入,王珂说,他们两位用公司挣到的钱租航景的房子,买需要的设备,只按季度给自己补充点生活费。当时公司除了王伟和吴双以外,还有两个股东,是以干股的形式加入的。合作了一年多的时候,公司也挣了一些钱,就在这时意见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两位股东想着要分钱、而王伟和吴双则一心想着将挣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公司,扩大公司的生产将公司做大。最终那两位选择了撤股离开。王伟和吴双就把赚得的钱几乎全分给了他们,自己只留下了一个空壳公司和几台设备、仪器。
后来账上没钱了,设备都拿去变卖,那间不到百平米的屋子也就空了。面对这样的状况,王伟和吴双并未气馁,凭借之前信誉度和老客户继续接项目,将挣到的钱投入到公司。直到2012年,两人决定专职投入航景,并把公司搬到了北京理工科技大厦的一间办公室。
航景团队
发现短板,从研发转到制造
公司发展到2012年,正是工业级无人机在行业领域应用趋于成熟的时候,各无人机企业争相抢夺市场。航景作为无人机大军中的一员,希望把握住国内行业应用市场的先机。这时他们面临一个难题:
面对无人机市场的日益庞大和无人机企业的迅猛增加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当时国内无人机的软、硬件研发技术均未成熟,无人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成本很高。
王伟当时就想,压下成本的唯一出路,就是自主研发,但要真的钻研进去要花很长时间,需要完全投入人力、财力。不过,考虑到他们自身在北航产业公司做过技术,对国外核心部件摸得比较熟,有钻研多年飞控的背景,还是想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
于是,二人将航景搬到理工科技大厦比之前大100多平米的办公室,拉上几个搞技术的,开始了研发长跑。每天面对成堆的图纸和零件,几台仪器,在设备前钻研传感器,买来元器件做集成,再用软件进行传感器的组成,最后,做大量飞行试验。“因为传感器要精确控制机身的高度、速度,起降很多次,直到飞机平稳升空,所以,他们两人经常大清早开车奔走六环外的郊区,每周一次小飞,每月一次大飞。”王珂解释到。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
直到2013年3月,航景研发出了6款传感器,包括大、中、小型,一一通过了飞行测试。“当时专利都还没申请,他们就开卖,由于传感器的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性价比太高,所以一下就卖出了十几套。”王珂如是说。成本上有了优势,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开始慢慢回升,一年内,销售额达一千多万。公司先后也加入了9名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同步增长的市场销量和人员开支,让王伟看到了企业短板:制造环节。“找小型代工厂帮我们执行图纸设计,但从送出图纸到见货,要半年时间,如果找大工厂,就要攒几个订单一起发,但客户很急,根本等不了”。王珂谈到,“工业无人机的供应链管理很复杂,有时大部分零件哪怕一两件不行,都会导致整体返工,拖累效率,这种情况很普遍。那个时候,王伟意识到,只有融资,才能把产能做起来。遗憾的是,第一场融资是不欢而散的。”
我们都知道,想要做成大规模的公司,融资这一步不得不做。2013年末,两人终于又迈出了一步。这时候,恰巧,他们赶上了互联网大潮。
加工中心
用千万级融资,打造未来的行业龙头
融资路上并未一帆风顺。“虽然投资人的眼睛都盯着互联网,但我们只是个设计公司,并不对他们的口。于是,王伟二人转而寻觅TMT行业的投资,主动给他们发邮件,但他们一听做B端,就没了回音。他们认为做B端门槛太重,行业周期长,没法拼销量。一方面,即使是想要投无人机行业的机构,关注的也是消费级,效益快。另一方面,投资机构也会看你整个产业链的资源。”王珂如实地告诉记者,而当时的航景,什么也没有。
寻找投资人一年多,IDG、红杉、贝塔斯曼统统拜访过,但都因为条件不能满足投资人的需求,最终他们吃了闭门羹。
直到2014年下半年,TMT行业缩水,随着一大批企业倒掉,投资风开始转向。“这时候我们遇到了中兴合创,一个叫邵民桦的投资人找到我们。说他们投的就是B端,在无人机的圈子里拜访过所有从业者,直到看见王伟和吴双——一刚一柔;二来,产品、商业模式都很重,行业门槛也比较高,这是航景的风格,也是标的。”王珂这样叙述到。
这轮融资,于2015年5月落实,双方正式签下合作协议,航景获得了中兴合创的千万级投资。获得融资的之后,航景参加各种行业活动,现场演示植保无人机产品,正式面向农业客户,做植保无人机的产品和服务。
王兴龙告诉记者,到了2016年,在业务方向,王伟总是说“收缩收缩再收缩,聚焦农业、警用和外贸三个领域,最终方向是警用。对市场部王伟也从未要过过高利润。价格低,产品质量好,这是标准。企业前期做市场份额,也许周期会长,但订单量很大,只要做出来,就能形成垄断。”
对于公司战略布局,王珂是这样认为的,“航景的规模和体量,又是民营企业,根本进不去这些区域。但由于王伟曾在军工企业里做无人机技术服务,跑遍阿富汗、也门等大大小小的中东地区,进警用市场也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打入警用市场并不容易,警用无人机对飞控、航时要求较高,更关键的是需要培养专门的服务网点及技术队伍。对此,他们的想法是,先在新疆当地接农业项目,靠农业赚的钱,来养警用的队伍,两个行业一起做,对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检验。
大型无人机装配车间
记者置身于3700平米的办公楼里,三层是加工厂,二层是办公区,一层是仓库和车间,但在参观的过程中,并未看到几个人。询问起来得知,一部分人在新疆的分公司和外地出差。看来航景的主要市场是在新疆,怪不得王伟经常跑去那里。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不乏看到航景有明显的优势:
团队已从几人扩大了80人,其中搞研发的占近50%,多位博士和技术骨干;
有自主研发能力,包括核心竞争力——研发飞控起家;
有着健全的加工生产中心及生产线,年产量可实现百余架无人机的生产力;
专注大载荷、长航时无人直升机的研发生产,目前已研发生产出了多款百公斤级的大型无人机;
清晰的战略目标,用新疆地区作为试验田攻占警用行业。
据记者了解,公司已经开始盈利。王珂对记者说,目前航景的发展还是早期市场,未来是要打造工业级无人机龙头。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