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突围者”施银锋:享骑两岁而立
2017年 10月 31日    来源:亿欧2010年,施银锋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头扎进了自家的工厂里,从事电动单车的海内外代工生产,一做就是5年时间。
刚回国那会儿,施银锋最开始想做一个通过互联网提供约车服务的平台,解决国内出行市场叫车难的问题,也想过发展餐饮外卖的市场,但由于当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初期,没能得到父亲的支持,加之他学成归来尚需积累经验,施银锋便将精力投入到了家族产业中来。
直到2015年,施银锋在一次电动单车展会上意识到了当前电动车传统制造行业的天花板,电动单车需求增速减缓,保有量趋于饱和,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率的下降开始让传统的代工企业思考下一步的转型计划。身为传统产业中的一员,施银锋目睹了移动互联网对行业产生的巨变,他看着流水线式的工厂,思忖着必须做些创新和改变了。
如今,7年过去了,移动互联网的确以惊人的速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重构了互联网格局,滴滴出行、美团点评、饿了么一跃成为独角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浓墨重彩下,每个行业似乎面临着动荡与不安,酝酿着改革与创新。
摸着石头过河
施银锋称自己是天生喜欢折腾的人,创办的享骑电单车现如今已经两周岁了,他将其称为自己的孩子。
最新数据显示,享骑注册用户已达800万,提供了超3.5亿人次出行服务,日订单超过100万,在全国设有超21000个电子围栏停车点。享骑自今年6月份相继拓展了南京、合肥、长沙、武汉、西安、南昌、厦门、宁波等8个城市,已经成为了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成长最快的共享电单车品牌。
可刚起步时,一切并不顺利。
由于上海靠近互联网,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大批新新人类常年活跃于此,又毗邻常州,上海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享骑最初的主阵地。2015年10月份,50多个人的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
为了前期的有序管理,施银锋考虑过固定桩和充电桩,也发愁过高成本的电单车受到人为破坏,“当时很乱很纠结,后来父亲告诉我,既然你决定要做这个事情,就不要顾忌太多,等规模做起来之后,车辆是可以管控的。事实证明,结果确如父亲所言。”
享骑最初计划主攻B端用户,为加盟商提供一个电单车的平台型服务公司。最早合作的用户之一是链家,考虑到业务员需要带顾客看房子,符合电单车需求的场景,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情况并不理想。“商家本身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不太重视电单车的充电等运维管理。”
加盟商的模式没有走通,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用户体验跟不上,订单量和业绩起不来,市场上没有引起反响,车辆过少、站点过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享骑并没有走出去,施银锋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战略。
于是,享骑开始自己投车到市场上,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解锁便可用车。
经过三个月的开发,2016年年中,享骑To C系统正式上线。
当时享骑先后共投放了2000辆车,突然有用户反映无法用车,施银锋率团队火速对所有渠道进行排查,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可用户的投诉越来越多,媒体也大肆报道享骑出现大面积瘫痪。施银锋焦急地寻找问题根源,可毫无头绪。
那时他手机刚好停机,便想到是否因为车辆内的SIM卡欠费导致的问题,他迅速联系上了供应商,最后排查后才知道,是因为G20屏蔽了一些卡的信号通道,才导致单车无法正常使用。
“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9月份到年底,由于开始实施新的战略,我们一路上踩了很多坑”,施银锋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良多,“那段时间真的挺黑暗的。”
我是公司最大的客服
在享骑新系统刚上线那会儿,每天半夜,客服下班了,用户都会把电话打到施银锋这里来,大抵都是因为车不能骑,换不了车的问题,他调侃自己是公司最大的客服。
有段时间,施银锋每天都会接到用户几百个电话,经常忙到半夜两三点。某天半夜,他接到了一位情绪很激动的用户的来电。面对用户的不满和抱怨,施银锋没有说话,挂了电话后,他深思了许久,决定给公司员工写了一封内部公开信:我们每辆车子就像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会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伤而置之不理,我希望每个员工把每辆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它们受到伤害和被别人指指点点。
施银锋对亿欧坦承自己转型做互联网之后,脾气变温和了很多,因为他不停地告诫自己:“我是做服务的,一定要克制住情绪。不管什么问题,都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施银锋确实在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他知道享骑一开始确实为用户带来了一些困扰,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跟联合创始人黄奇住在公司,一人一个沙发,全程跟进平台系统的完善和升级,陪着后台运营人员一起解决问题,比如临时锁车的功能就是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
最让施银锋感动的是,很多用户都能够理解一个新生事物早期的不易,对新企业心怀包容。
2016年11月份的一天,正值晚上12点,施银锋跟黄奇一起突击排查车辆问题,顺便了解下用户体验,一个正在站点停车的小哥告诉他们,电单车确实很方便,因为距离上班地方有10公里,有了共享电单车,比之前骑共享单车要轻松方便很多,还把自己同事都发展了享骑用户,但也坦承了享骑当时存在找不到车、换不了车、没电的问题。
当时他为用户理解包容新事物的发展颇为感动,也将用户反馈的问题牢记在心,不停地跟进新系统的迭代与更新。
“用户的指责和批评,对我们而言,是鞭策,是激励,让我们做得更好。享骑还是要稳步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积极听取用户的建议和需求。”施银锋坦言享骑发展到今天最离不开的就是用户的支持和包容。
一身江湖气的团队
在众人眼中,施银锋是一个敢于走出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的89后。他是从小看着父母白手起家的,“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就把四脚板凳倒过来,把我放在里面,就去干活了。父辈创业是很难的,早年骑着自行车从常州到苏州去送货。那个年代,只要肯干能吃苦,就有机会出头的。”直到现在,施银锋都会向父辈请教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巨蟹座的施银锋一个人带着团队来上海创业,如今公司仿若成了他现在最离不开的家,“我就住公司附近,回去也没事儿,还不如在公司陪着小伙伴”,因为家人在常州,一周就回去一次,当问到三岁的女儿跟自己关系如何,他深深叹了口气,“现在感觉不太亲,黏她妈妈多一点。其实对她还是很内疚的,她已经开始上学了,我却一次都没有送过。”
施银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公司和团队上,由于创始人的基因,施银锋身边也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称团队有一股江湖气,“其实公司有的员工真的很优秀,他们却愿意在享骑吃苦卖命,降薪工作,这更像是一种江湖义气,真的很感动。”
最让施银锋心疼的是线下运维人员,因为无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一年365天他们都需要去更换电池,以保证用户每天能够骑到充满电的单车。2017年2月份,冬日冷风凛冽,享骑组织管理层体验线下运维的所有流程,一群人坐在电动三轮车上,从嘉定跑到宝山换电池,一直从晚上8点换到凌晨4点,“其实我们还没有换完,冬天天很冷,风一直往怀里钻,我们的运维人员一天要换数百块左右的电池,真的很辛苦”。
“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这是施银锋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称自己内心感性居多,带团队更多是以情感输出为主,之前有位从一线提拔至管理层的员工被挖走了,施银锋为此难受了许久。他告诉亿欧,团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大家内心对享骑很认可,我们不是在打工,而是共同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
我把享骑当“男孩子”养
共享单车诞生之前,自行车基本位于淘汰之列,而电动车成了大众普遍的出行工具。
施银锋告诉亿欧,短短10年,全国已经有2.5亿辆电动单车,电动单车已经成了0-10公里的主流交通工具,但超标电动车的管理一直是政府头疼的问题,可现在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做了一些超出标准、速度过快的电动单车,导致了很多交通事故,这也是共享电单车的发展坎坷的原因,“其实我们的电动自行车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 而且共享电单车的有序发展可以直接减少用户购买电动车的数量。”
电动单车的存在中国有一个特殊意义,是一种已经深入人心的、老百姓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他认为:1)把标准化的电动车投入市场,取代非标类产品,减少老百姓自购电单车的数量,通过企业的统一管理从而优化电动车管理的现状;
2)积极配合国家管理条例,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单车,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率,减少隐患。
施银锋希望未来三年内享骑能够覆盖中国市场,投放300万辆电动单车。
“我是把享骑当成孩子养的,从孩子抚养成人,男孩子呢,未来就娶媳妇,也就是IPO,女孩子就嫁人,就是并购啦。”
“那你把享骑当成男孩,还是女孩?”
“当然希望是男孩子了!”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