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景集团董事长吴敏文:寻找核心资产,共创资本价值
2018年 01月 30日    来源:投资家网2018年1月18日-19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联合主办的“投资家网·2017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峰会以“百舸争流”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1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创业企业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股权投资行业的2017与2018、中国式母基金发展之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消费升级、TMT行业下半场等热点话题。
19日上午,在题为《寻找核心资产,共创资本价值》的主题演讲中,盛世景集团董事长吴敏文围绕“作为投资人、LP,在大股权时代下如何寻找核心资产”以及“作为私募股权机构、基金管理人,如何与企业、LP、投资人一起创造资本价值”两方面内容做了精彩演讲,他认为:“在大股权时代下,寻找核心资产就是要寻找成长型企业的股权和新蓝筹公司的股票。”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知道,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围绕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三大主要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实际上,这三大任务的综合结点就是股权投资。下面我为大家详细阐述。
第一,服务实体经济。在整个金融领域里,私募股权投资是最接近实体经济、最有效率、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因为它把钱投给了最优秀的企业家去创造社会价值。
第二,防控金融风险。中国的金融风险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债务融资比例过高,股权融资比例过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资产负债表相对薄弱。但如果我们做大股权投资,让股权投资在整个社会融资当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我们的金融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家的金融发展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债券或者信贷驱动型的金融体系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前十大银行里中国占了五家,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第一大银行,号称20多万亿的资产。这40年间,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业急速壮大的过程,总资产超过240万亿,这个数字非常惊人。相对来讲,中国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股权投资所占比例非常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化金融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做大资本市场、促进股权投资。
今天我们开篇这个主题想跟大家说的是,金融工作会议的三个工作重点,核心就是做大股权投资。
围绕这一核心,我将分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面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大发展的环境,作为投资机构、投资人、LP,在大股权时代下如何寻找核心资产;第二,作为私募股权机构、基金管理人,如何与企业、LP、投资人一起创造资本价值。
一、如何寻找核心资产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纵观一下当前资本市场的整体状态。
第一,IPO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大家知道,中国的资本市场从1990年建立至今,28年时间里总共经历了九次IPO的暂停,如今终于进入了长效机制的轨道。证监会和交易所都有官员表态,今后不会暂停IPO,IPO已然常态化。2017年整个中国境内有438家企业IPO,总融资额达2301亿元,一年内增加4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这一数字是全球第一。这400家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中最有效率的、质量最高的一批企业。站在股权投资的角度,不管是投资人、LP、GP,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中国每年400多家IPO里面你投资了几家。
第二,减持新规。监管政策明确了一个导向,鼓励长期投资,也就是让资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产业本身的周期和逻辑发展当中去,而不是成为资本的泡沫,或者引发金融市场不必要的震荡。两年前的股灾,5124点跌到2600点,这种剧烈的波动对企业、行业、市场,乃至国家的形象损害都非常大。证监会的减持政策目的就在于鼓励长期投资、减少市场波动。
第三,并购重组,资本市场中一级市场的功能是为企业融资,二级市场的功能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意义就是通过并购重组的方法促进整个产业效率的提高。从2017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并购的核心逻辑是做大产业,沿着产业上下游做大企业、上市公司,同时是大企业吃小企业、好企业吃差企业、新企业吃老企业。这一点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证监会并购重组的审核过会率超过了IPO过会率,就可初见端倪。
下面我们看新三板,不到三年时间里,从不到200家企业发展到一万多家企业挂牌,数量上来讲,中国的新三板市场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只是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监管层释放一些明确的利好消息。在我们看来,新三板仍然是中国成长型企业的选秀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中国IPO企业的预选场,同时也是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并购的选秀场。新三板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能够让尚不具备A股上市资格的企业有一个公开交易的场所,具有一定程度的融资功能和流动性,这个对我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有很大帮助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新三板是公开资本市场的基石。
2017年境外上市浪潮再起,主要的触发原因是美国长达十年的牛市,美国经济复苏、现代科技进步和资本市场繁荣形成完美的共振,过去很多被冷落的中概股在美国受到投资人的欢迎,比如金融科技,再比如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境内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好几家企业已经在美国成功实现上市。另一个原因是香港迎来了久违的牛市,香港和美国市场涨势可喜,吸引了众多中国内地优秀的企业,特别是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大陆境内发展受限的企业更愿意去美国和香港上市,从而掀起了境外上市的浪潮。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开启H股的全流通试点。H股在历史上很特殊,只有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上市,原来的股份不能流通。现在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以及香港整个资本市场的繁荣,中国政府认为H股全流通的时机已到,中国资本市场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国际资本对中国企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H股其实就是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的股票,所以这样一个H股全流通的开启,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促进了香港资本市场和大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整体来讲,大中华地区资本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正在提高,如果说中美之间的竞争,我认为首先是资本市场的竞争。
2015年以来,中国的跨境并购速度很快、规模很大,2017年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真正买技术、买资源的并购,国家是支持和鼓励的。从这个角度讲,回归实业、回归中国战略资源需要的跨境并购仍然方兴未艾,这就是整个资本市场在一级市场的表现;在二级市场的表现,2017年出现极端分化行情,蓝筹股崛起,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也是供给侧改革促进了行业整合和市场集中度提高;第三是境外资本的带动,我们认为蓝筹股的重新崛起会促使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出股灾。
这就是我的第一部分内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核心就是寻找成长型企业的股权和新蓝筹公司的股票。
二、私募基金如何创造价值
第二个问题,私募基金如何与大家一起创造价值。
首先,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有几个特点值得大家关注。第一,套利型投资转向赋能型投资,作为投资人、机构,要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二,投后管理更加完善,投资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管理是复杂过程;第三,资本将主导产业的整合,产业的整合靠行政性的关停并转,远不如资本的并购工具更有效率,并且社会和市场的成本更低。再有,一二级市场差价越来越小。深耕产业,股权投资从来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游戏,而应该伴随产业周期和产业脉搏共同振动的资本。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私募股权在发挥社会责任上的政策效益。第一,去杠杆,中国的杠杆说到底是债务融资比例太高,股权融资比例太低,银行信贷比重太大,股权投资数量太少;第二,调结构,私募股权的资金全部投向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发展空间的企业,有利于金融结构优化;第三,促创新,很多创新靠传统银行体系无法支持,必须靠股权投资资本,才会催生更多的创新。
具体来说,私募基金如何参与实体经济的建设,一些简单的数据完全可以论证刚才说的观点,私募股权基金是整个金融领域支持实体经济中最有效率的一支力量。现在整个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已经达到了7万亿规模,这7万亿规模相对于金融业总资产240万亿来讲还很小,但是效率最高。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讲,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为投资人创造财富的区别是,公募基金更多是投资工具,银行理财更多是流动性管理,私募基金是真正创造价值,并且实现中长期收益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的民间财富总量大概是70万亿,其中大概有70%是配置在房产上,20%是现金和债券,10%左右是权益类投资,大概私募股权占的比例不到一半。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讲,站在高净值客户的配置来讲,股权投资的私募基金是最应该增加的方向。
最后,站在整个大资管格局考虑问题。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最近,央行牵头制定了中国金融业的大资管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的出台目前在征求意见,全社会非常关注,这会影响到中国整个资管行业100万亿的规模。大资管行业在中国达到100万亿的规模,会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大资管指导意见应该明确一个使命,即真正帮助我们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去支持实体经济,而其中私募股权是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我们过去银行业30多万影子银行的资产,大部分配置到了地方平台、房地产,地方债务的数据急剧增加,房地产的泡沫对整个国家经济伤害非常大。通过大资管指导意见,允许和鼓励银行业等传统金融机构把更多的钱通过非常清晰的模式、非常公平的方式投入到中国最有效率的一批成长型企业当中去,这样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贡献才是长远、积极的。
我认为,大资管指导意见不仅是要化解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私募股权这个载体来支持实体经济,这样也就自然实现了金融改革。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