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进厂,今身价377亿,他如何带领公司成为“服装界的腾讯”?
2018年 05月 20日    来源:电子商务头条在中国,有这么一家公司,专门挣优衣库、耐克这些大品牌的钱。
它的工厂遍布中国、东南亚,30年来业绩始终保持增长,被誉为“服装界的腾讯”!
艰辛的创业之路
13岁那年,马建荣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辍学进入纺织厂当学徒。
在纺织厂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他和父亲终于迎来了一次创业的机会。
申洲国际董事长马建荣
1988年,宁波北仑区政府筹资创办了宁波申洲织造有限公司。
马建荣的父亲马宝兴当时是上海针织二十厂的副厂长,被申洲作为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1990年,马宝兴接受宁波政府的邀请,带着全家搬到宁波,开启了申洲的创业之路。
掌管申洲后,马宝兴才发现面对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多,资金、人才、客户样样都缺,尽管条件艰苦,也只能一项项去解决。
他先利用自己的人脉寻求多方投资,筹措到了足够的资金。又专门从上海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员工进行培训,一步步让工厂的运转步入正轨。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客户,拉订单了。
马宝兴在经营申洲的时候,并没有像大多数中国纺织厂一样做低端代工。
他认为低端代工利润低,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将申洲定位为中高端代工厂更有发展前景,此后这样的发展战略一直贯穿着申洲的成长过程。
为了获得日本客户的订单,马家父子亲自赴日本进行考察。
没想到,申洲第一次交货就出现了重大质量问题,在日本客户的办公室里,马建荣被当面质问为何收到的衣服遇水就褪色?
回国的马建荣,直接销毁了第一批次生产的衣服,这样的举动赢得了日本客户的信任。
靠品质打动客户
得知产品有质量问题,不惧损失,毅然销毁不合格产品。
马家父子的处理赢得了日本客户的赞赏,也在全厂树立起了追求品质的意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海尔,在发现生产的76台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后,张瑞敏举起大锤砸烂了这些次品。
不论是当年发不出工资的海尔,还是刚刚步入正轨尚未盈利的申洲,做出这样的决定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此后的申洲在马家父子的经营之下,始终坚持中高端路线,对质量管控精益求精,渐渐走在了行业前列,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与申洲合作。
1992年,得益于申洲极为严格的质量管控,申洲中高端的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这一年,申洲实现了盈利。
到了1995年,申洲成功在业内打出了名气,开始得到许多国外大品牌的认可。
1997年,申洲接到了一位大客户的订单,这一次尝试让申洲证明了自己,也让双方的合作持续至今。
现在,申洲已经成为了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外国服装品牌的第一大供应商。
国内的服装品牌李宁、安踏等也都选择和申洲进行合作。
危机中迎接挑战
1997年,优衣库的订单对于申洲是个巨大的机会,但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优衣库向申洲抛出了一个35万件的生产订单。
这笔大订单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优衣库要求20天内交货也让申洲感到忐忑。
以中高端代工作为定位,以外贸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申洲,对于首个国际大客户的订单丝毫不敢松懈。
这次的订单能否圆满完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申洲未来能否在行业中继续发展。
马建荣经过反复衡量,最终决定带着申洲迎接这个挑战。
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申洲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订单。
这次订单的圆满完成为申洲在合作方赢得了声誉,也让申洲成为优衣库这个国际大品牌的最大供应商,双方的合作一直延续至今。
之后,日本、欧美的一些服装大品牌都开始主动与申洲进行接触,申洲也成为国内最大的服装业代工厂。
追求技术革新,坚持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马建荣从父亲手中接过申洲,依然沿袭着父亲的发展战略。
在公司实现盈利后,马建荣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设备更新中,坚持追求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1997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马建荣拿出3000万利润建设污水处理厂。尽管遭到多数股东反对,马建荣却不为所动。
1998年,马建荣又大手笔引进了意大利的拉毛机。
2005年,申洲顺利在香港上市,马建荣一晚上花完了上市拿到的9亿港币,把厂区的老机器全部换成最新进的染色剂和织布机。
这样大手笔的花钱,短期内收益不明且风险极大。但长期来看,则帮助申洲改进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成本。
以印染环节为例,一般企业的准确率只能达到70%,申洲通过买来的先进设备将准确率提升到了99.9%,单单这一项就能帮助申洲一年节省6000万元生产成本。
而随着技术革新,管理方式改进,申洲的生产效率和可靠性也稳步提升。
现在,面对客户的订单,大到200万件,小到4000件,申洲都能保证在15天内完成生产交货。
高效可靠的服务让服装大牌们都愿意和申洲进行合作。
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利润
在发展过程中,申洲除了一味地追求技术外,还不断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在服装行业,如果始终处于生产这样产业链下游的位置,企业将很难提高利润。
而申洲通过整合产业链不同环节,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全能选手。从研发面料到设计生产,申洲能够实现一站式解决。
这样的方式既节省了客户的精力,也让申洲在合作中拥有了更强的议价权。
在整合产业链过程中,申洲逐渐从单一的OEM生产模式向ODM生产模式转变。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OEM厂商只进行生产,而ODM厂商除生产外还负责设计环节,掌握设计大大增强了代工厂在利润分配中的话语权。
马建荣带领下的申洲,愿意在技术设备上下血本,持续改进生产效率。
这种追求极致品质的经营理念让申洲从一个破落的小厂成长为今天国内最大的服装业代工厂。
现在,申洲也推出了自营品牌马威,在品牌服装领域做出尝试。
申洲的发展战略让它顺利度过了2次金融危机,成为国内服装业的巨头。
它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制造并非只能做低端,只要愿意投入,高端制造一样难不倒中国人!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