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白手起家,56岁才改行,成为中国最神秘的富豪,从小作坊到年销450亿,他是如何做到的?
2018年 05月 28日    来源:老板思维与智库2016年,他以230亿元登上胡润百富榜,但他却很少抛头露面,鲜少有人知道他。他做出了让中国骄傲的国产品牌,被看做是最神秘的富豪。
他就是格兰仕的创始人梁庆德,41岁开始创业,56岁才创立格兰仕。2013年格兰仕全球销售额约45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占25%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超过50%。2018年预计全球销售额能够达到千亿,仅海外预计销售额将达到300亿元。
01
41岁白手起家
1955年第一台家用微波炉在欧洲诞生,由于70年代辐射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被推广使用,到了80、90年代才在全球得到普及。在中国,微波炉的普及,格兰仕功不可没。
梁庆德是广东顺德人,早在19岁时就参加工作,进入广东顺德供销社成了一名业务员,两年之后又到钢铁厂做车间主任。早年他当过工会主席,印刷厂厂长、工艺厂厂长等等,经历及其丰富。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广东省,41岁的梁庆德开始创业,开了个羽绒厂,带着十几个人,到农村挨家挨户收鸡毛,然后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制成鸡毛掸子拿出去卖。这就是梁庆德的事业的起点。
事业起点虽低,但梁庆德却善于经营,把自己生意经营的日渐兴隆。1983年他与港商一同合资,创建南毛纺厂。1988年,梁庆德手中已经有三个厂子。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企业年产值已有1.8亿元。但国内羽绒市场逐渐出现饱,而且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加剧,此时梁庆德不得不面临转型。
1992年,梁庆德将企业正式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进入家电行业,选择专注开发微波炉产业。
02
年过六旬似壮年
当时的梁庆德已将近60岁,但还像个刚刚创业的年轻一样敢做敢拼,据说每天他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但努力的收效甚微,1993年刚刚投入市场的1万台微波炉被同行耻笑。梁庆德气得在厂子竖起了一块“耻辱牌”,产品不行,就是企业制造的耻辱!
梁庆德决心带领公司进行改革,被嘲笑的第二年他就打脸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将产品销量做到3万台。要不怎么说天将降大任于此人,就必将“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呢。生产方面刚刚有了转机,天灾又降临了。
1994年6月,热带台风来袭,广东省多地连着两天降特大暴雨,格兰仕身在佛山的工厂遭了秧。厂房内汪洋一片,那时的梁庆德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保证工厂里工人安然无恙就好。幸好工人们在他的指挥下迅速撤离,幸免于难。刚刚转型的工厂,就因为这次天灾面临停工,损失惨重。
但梁庆德并没有如同行所愿在洪水中倒下,他给每一位愿意留下来的员工发了两个月的工资,他这么做,是为了让已经停掉的工厂能近早再次运转起来。没想到员工们面对天灾,都站在梁庆德这一边,希望能与格兰仕共同度过难关。他们共同在抗洪前线坚守了三天,终于将工厂的生产恢复。业务员们也从外地将货款收了上来,正好作为救急资金。梁庆德靠手下的员工,安然度过了这次转型后最大的一次挫折,这让他在今后管理公司中特别注重团结。
恢复生产的格兰仕,并没有受到来自洪水太大的影响。当年年底,格兰仕就冲到国内微波炉销售全国总冠军,一年卖出了10万台。
面对困难,经历世事且年过半百的梁庆德选择沉着应对,他坚持要做好国产家电品牌。
03
“薄利”谋发展
“薄利”一直是梁庆德追求的企业核心,如果想要微波炉在中国普通人家得到普及,就应该微波炉的单价降下来。当时国内市场上一些国际品牌的微波炉,单价都要在3000元左右。在当时,普通家庭很难消费得起。梁庆德觉得,市场要做大,做出规模,就要从薄利入手。于是他将“微利做大”作为公司的指导核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9年,梁庆德成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屠夫”,格兰仕微波炉在这短短的几年间,一共进行了9次降价,从最初的几千元一台降到几百元一台。价格战果然有效,格兰仕微波炉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国际品牌也纷纷败下阵来,是格兰仕让微波炉成为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家用电器。
格兰仕逐渐在国内的市场占主导地位。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微波炉市场格兰仕以市场61.2%的绝对优势成为行业内的巨头。
04
技术是品牌的保证
保证产品质量,又要寻求价格低廉,梁庆德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企业做代工。
许多人觉得代工不过就是帮别人的品牌加工,帮别人赚大钱而已,没什么发展,很低端。但梁庆德觉得,富士康就是做代工起家的,而且一直坚持做代工,其实做代工不是什么没有出息的事情,只要做好,做到世界第一,那就是成功。
有些人对代工有偏见,觉得做代工就是在用别人的技术,重复做体力劳动。但是梁庆德不想做普通的代工公司,他要做,就做有技术的公司。包括可以自主研发光波微波炉、光波空调等等。截止到2014年,格兰仕拥有国内国际专利19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80多项。格兰仕除了在中国有专门的科研中心,还和美国、日本等国当地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
梁庆德说:“我们没有能力使广大消费者富裕起来,但我们会尽力使消费者辛勤的劳动成果更富价值。”
05
创业管理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企业为何资金链会断裂?
梁庆德觉得,金融危机也只是企业无法正常运转的借口,企业之前本身是赚钱的,但企业得到大量的资金之后,大部分都拿去炒股。金融海啸爆发,拿去炒股的钱也打了水漂,企业资金链断裂,亏损、倒闭也是必然的。格兰仕绝对不投机,金融市场时刻在变化,不能因为投机而搞垮整个企业。
除了代工,还有自主品牌
东莞加工制造业早就有“世界工厂”名号,但近些年这些企业面临倒闭、破产。格兰仕的工厂就在不远的佛山,却依旧平稳发展,这要多亏了格兰仕多年发展的自主品牌。
东莞地区的企业大多经营贴牌加工和出口贸易,是非常受大环境制约的外向型企业。而格兰仕除了做代工,还有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并且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国际经济环境颓靡之际,大可将方向从国际转向国内市场,平稳度过金融危机。
做价格屠夫,打开市场
发展之初,格兰仕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品牌和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品牌竞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走亲民路线,比日本品牌卖得价格低。为了压缩成本,格兰仕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微波炉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只有大量生产后,才能扩大成本空间,从而降低单价。
企业家电下乡
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实行“家电下乡”政策,格兰仕搭上了国家的政策,顺便还自创了“大篷车营销”。农民家庭对家电的消费很少因为广告,他们靠的是口碑相传。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加持,格兰仕的“大篷车”活动在农村地区办的是如火如荼。
人才是挖出来的
因为国内没有相关技能高等教育机构,格兰仕专门聘请韩国籍技术高管,但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梁庆德通过反思,觉得这挖人是个“技术活”,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挖就挖走整个团队才行。
除了人才的不断发觉,格兰仕内部也对员工进行培训,公司内部主管级别的员工,有90%都是通过公司自主培养出来的人才。
从“下乡”到电商
如今电商大行其道,格兰仕也加入了电商大军。2015年“双十一”期间,2小时内格兰仕品牌成交额达到4000万元,当天销售额就高达3.5亿元。格兰仕本身还推出了针对85后的电商子品牌,打开年轻人的消费市场。
如今的梁庆德已年过古稀,他花了40多年的时间,做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属于中国的品牌。如今他的儿子梁昭贤已接手公司。
一个人,不管在事业上有怎样的成功,都会归于平淡。但他们早年间那些催人奋进的创业故事,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