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5年时间,身价70亿,他靠4招搞定5000万用户?

2018年 06月 20日    来源:创客汇

他写过代码、做过记者,

却用5年的时间奇迹般缔造了网络上最认真的问答社区。

没有“之乎者也”般的华丽辞藻,

却有最天马行空的提问和最耐人寻味的回答,

他就是知乎创始人周源。

周源

1980年12月,周源出生在贵州遵义。作为山区长大的孩子,周源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5岁能辨认出北极星的位置。

8岁那年,他去乡下外婆家采蘑菇,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密林里迷了路,最后靠苔藓的生长方向而找到了回家的路。那个时候,周源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天文学家。

不过,上学后,周源慢慢知道“光靠仰望天空还不行”。此后,与几乎所有智商超过140的孩子一样,周源把学好计算机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他先后在成都理工、东南大学完成了计算机本科、研究生的学习。

1998年,周源还在读高三。在计算机还没有成为必需品的年代,很多外面的信息都无法较快地获得。那一年,面临升学的周源需要对更多的学校有全面的了解。他去到父亲单位的计算机室,通过唯一的网络出口将很多学校的网页打开,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和电教科代表的周源打印出各个学校的校况和专业介绍,带回班上和同学分享。“当时等待很长时间才将页面打开,都是静态页面的介绍,但能在学校主页上看到学生动态,感觉非常生动。”周源回忆。

1999 年冬天周源在成都到北京的火车上与人讲起自己的理想,准备写程序到35岁,然后去研究天文。

带着这样的理想,毕业后,周源拿着一堆计算机等级证书,信心满满去了上海的一家加拿大研发中心。不过,等他熬了大半年的夜,好不容易开发出一款数据库的产品,却被老板骂个狗血喷头,因为“用户根本不买账”。

2005年春节,周源在老家路边等人,无意中买了本《IT经理世界》,但要等的人一直不来,只好一直看杂志。里面有篇报道让他印象很深,讲述了很多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的技术变量,还提供了改变的逻辑,文章中提到的改变一部分是由程序员完成的。

周源第一次发现自己做编程的原来也很有力量,而自己作为程序员,那么长时间却一事无成。于是,周源决定了做一件“发现了更大世界”的事。

春节一过,周源就辞掉程序员的工作,去《IT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

那时间,周源的生活节奏就是连轴转,经常一个星期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四、五个城市之间穿梭。要说生活就这么无奈,1年时间楞把一个理工男生生锤炼成一个写手。

2006年,周源写出了一篇《桌面神话终结》的报道,这篇关于微软会在未来几年被 Google 逼入死角的趋势分析报道让周源拿到了当期的好稿奖,并得到了1500元奖金。

从此,周源遂成了高科技产品的忠实拥趸,市场上推出什么新产品,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第一时间划拉到手。

2007年冬天,周源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Apple4us。这是由当时在《环球企业家》做总编助理的张亮发起的一个群体博客,爱好者们主要探讨在讨论苹果接下来会发布什么新产品,讨论随着时间和更多爱好者加入变得深入。

为探索网站用户指数级发展的方法,同年,周源在杂志社做了一个叫N3的网站,N3(意为:新技术、新商业、新趋势)的网站,这个网站一开始的架构和 Apple4us 完全一样,在两个月后就超越了他当时工作的杂志社网站的流量。

周源乐疯了,他仿佛看到了“共同编辑”的未来。于是2008年年底,他干脆辞职创业。

从哪款产品下手呢?周源注意到N3网站上关于租车公司的广告越来越多。到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一调研,那老板告诉他,“我们不在乎砸了多少钱,只关心能赚多少!”

于是,周源马上花一个月时间,开发出一套Meta搜索“”帮助用户分析关键词,并且能分析竞争对手的关键词在各网站的排名情况”。

不过你想想,当时百度如日中天,谷歌、人民搜索都靠边站,你周源算老几?很快,他的那130万资金就见底了。

周源的第一次创业却失败了。

2010年夏天,经过第一次创业后,周源去创新工场找做记者时结识的张亮和黄继新交流,这次交流给周源很大启发及思考,虽然创业两年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感觉缺少创业的知识和经验。

而这一次的交流,也开始让他重新思考。结合他们之前创办Apple4us和N3科技博客的经历,周源很早就在想,有没有一个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方法,让大家可以在交流的同时,学习到好的东西?如何更大规模的产生高质量信息?

在经历Meta搜索创业后,周源开始对做产品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决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当时国外有一款叫Quora的新产品走进了周源的视线,这款由Facebook前雇员开发的SNS问答社区让他开始思考全新的内容创造及传播机制,思考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注关系。

周源用三天三夜写了50页的计划书,通过黄继新的引荐,顺利搞定了创新工场的150万天使投资。

2010年12月19日,周源就搞出了一款叫做“知乎”的问答社区“充满了未知,也散发着无限可能”。接下来周源打出四套组合拳,让知乎成为一个“另类”的互联网新贵。

1、第一拳,开展40天内测,集聚人气

“做一家社区,人气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知乎一上线,周源和几个合伙人就发动自己的人脉圈,邀请了具有分享精神和专业知识的朋友做“托”。

由于黄继新在创投圈的人脉,所以,知乎最初的用户,都是国内的IT和互联网精英,创业者占70%,这类人不仅愿意提问,更愿意回答。

黄继新老板李开复博士首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这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很看好这个团队。”此后,王小川、王兴、马化腾等一线大咖接踵而来。

短短40天,知乎就收获了200位用户。所以,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时候已经有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了。

2、第二拳,将饥饿营销发挥到极致

2011年1月26日,知乎上线最初的2年并没有开通开放注册,想要注册知乎,必须要有熟人的邀请码。

那段时间,120元一个的知乎注册邀请码成了淘宝上最畅销的产品,经常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启明创投的梁总一看“这还得了,简直就是第二个小米嘛”,于是送来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2年后,软银赛富用2200万美元挤进B轮融资。

2013年3月,周源一看火候差不多了,大喝一声“开闸”,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结果,网民如同潮水一样涌来,不到一年时间,就从40万用户陡增到400万,一年翻了10倍。

黄涛的团队主要负责知乎的算法和排序,防止弄虚作假“让最优质的内容被沉淀下来”。

当时有一个名叫“猎鹿人”的用户在知乎上博取大量关注,此君教育经历写着“哈佛数学系”、职业经历写着“高盛”,广泛回答教育、常春藤、社会新闻等各类话题,不过答案都是故弄玄虚,高深莫测。不过,用户很买帐,短短一个月,他的27个回答就收获了2.7万关注和3.5万票赞同。

就在这哥们越来越高调时,突然被知乎给封了,理由是“猎鹿人与其他数十个账号长期使用同一IP地址,判定为作弊并将其封号”。

此役过后,知乎在深度回答领域名声大噪。

3、第三拳,众筹图书和“知乎日报”

2013年12月18日,周源在美团网发起《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图书出版众筹计划,限额1000人。

掏99元就可以成为图书的联合出版人,还能获得印有自己书名的典藏版图书?那还不跟不要钱一样,果然,短短10分钟,1000个众筹名额就被抢光“知乎卖的哪是书啊,明明就是荣誉感和归属感!”

后来,周源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拟定了书的框架,在500多个话题中,根据知乎网友的青睐程度选出103个创业话题,据说前前后后共有500万知乎用户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

结果《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在亚马逊发布预售的第一天就登上了预售榜第一。

随着知乎用户越来越多,互联网人物已经被稀释到10%以下,金融、法律、健康、医学、生活等领域的用户逐渐增多,相关话题也在拓展,于是,周源顺势推出“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每天综合十几条知乎社区的最热门问答、时事新闻,受到千万网民热捧。此后,周源又顺势推出了知乎周刊、月刊,并在豆瓣和Kindle等多个网络商店上架。

4、第四拳,推出知乎live,打造原生广告

什么是原生广告?首先,它的形式是原生的,有明显的广告标志,以专栏的形式并标有“推广”字样;其次,落地页面是原生的,不会发生任何跳转;最后,强调品牌的价值,跟知乎的风格相关,广告内容突出“有价值的信息”。

想想看,用户在读取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广告,那广告主还不跟疯了一样,纷纷在知乎外面排大队。

4拳过后,知乎就开始独霸一方,成为年轻一代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问答中枢。注册用户开始飙升,短短5年就从200个变成了5000万,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到1300万,全站累计推出1000万个问题、3400万个回答和3500万个赞同。

周源:口碑是社区产品从0到1的核心对于一个具体的产品来说,下面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哪些节点是真正的影响到社区类产品。

第一个是输入。我最近参加搜狗的黑客马拉松,我发现它有一个部门非常大,是输入法部门。里面有很多的小团队,我们现在看到的搜狗的输入法,可能是你们现在能够下载使用的键盘输入法。在他们的公司里,有很多小的团队在做各种场景的输入法。没有人定义输入法是键盘输入法,如果你的脑子里想的东西输入到互联网上,它可以进行3D打印,打印成一个模型。他跟我讲他们做的事情的意义在哪儿,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进行尝试。他们认为如果稍微改动一点点,所有人大脑里的信息往互联网上传递的机会就大一点。

现在互联网上两个东西还没有完全结合好,第一个是掌握输入法的工具端。另外一个是你们每天都要使用的输入框。大部分产品的输入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这有点像插座和插头之间的关系。随着社区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在这一方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结合。

第二个是碰撞。熟悉的朋友肯定会知道知乎的PV已经超过1亿。为什么大家谈事的时候都可以找一个咖啡馆?因为你在咖啡馆里可以跟别人进行思想、经验的各种碰撞。在互联网上呢?比如知乎,你每天看到很多人在提问。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干,基本上等同于看到了大家对什么问题比较感兴趣、什么样的问题在寻求解答。每一个问题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节点。如果这种碰撞的机会非常大,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信息移动。周围各种各样的社区产品,哪些是在不断的产生碰撞的机会。

第三个是流动。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创业者写过博客。以前有很多分析说明为什么博客这种产品做不好。除了写作成本高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博客没有体内循环的信息流动机制。以前我们写博客,你要获得流量,基本不是通过ISS,最主要的是通过搜索引擎。如果搜索引擎搜不到,你写的东西基本上没人看。就相当于血液是通过体外循环的人躺在病床上,哪儿也去不了。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能造成更好的信息流动,他能关注的东西产生更多,他分发的东西更精准,可以在信息节点里掌握很大的话语权。

口碑是社区产品从0到1最核心的。

首先, 早期一定要真实的使用自己的产品,不能做完以后就交给用户使用。这是非常偷懒的想法。你自己一定要变成这个产品的核心用户。

其次, 运营行为要逐步被用户行为取代。你要变成活跃的提问回答者,如果过了三个月以后,整个社区最活跃的人还是你自己,问题会很大。

第三, 一定要确保产品闭环中存在的传播路径。我们去年用过一些在微信上传播很好的东西,但没有形成很好的截流模式。

第四, 人对社交孤立的恐惧,这一点没有在前面讲,是因为害怕大家有误解。人对社交孤立是有恐惧感的。大家可以感同身受。在每天去公司的时候,如果没有在路上看几眼新闻,当你站在同事旁边,发现他们讨论的东西,你根本不知道,你只有在旁边站着听,或者是被排除在外,你会产生一种不太安全的感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口碑传播的核心,它不是大规模流量的传播,而是真正使用过产品的人能够有口皆碑。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

投资中国网
标签:
首页2,裕马广告(美女与电脑) 广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