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邝子平:投资拼到最后是人的艺术
2018年 07月 01日    来源:500VC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早年留学美国,在硅谷做过工程师。1994年回国发展,在思科中国担任高级管理职位。1999年进入英特尔,担任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由此进入风险投资领域。2006年,他与思科前同事Gary一起创立了启明创投,致力于做本土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基金。十余年时间,启明创投已经投资超过180家企业,小米、大众点评、美图、哔哩哔哩弹幕网、Face++、优必选、摩拜单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的背后,都有启明的助力。其中超过30家完成上市或并购,投资回报率占据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先位置。
作为风险投资界的元老级人物,他曾经投资小米狂赚了3000倍。从工程师到投资人,他始终坚持的信条是理性、理性、再理性!他就是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他欣赏彼得蒂尔,从PayPal到投资Facebook,将近20年的时间里始终都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看得到未来一个大的趋势。他赞同雷军所讲的风口论,但他觉得“猪不会自觉的走到风口去,只有聪明、有准备的人,才会主动捕捉机会,把自己带到风口”。
第一,
大学赴美读书 计算机专业塑造了超强逻辑能力
1980年,邝子平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就背着行李,经由深圳、香港两地,辗转去了美国,成为最早一批自费赴美留学的大陆学生。
那个时代去美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大都是围绕医学、机械、电子等方面,而邝子平却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到了美国,就更希望能够跟随美国这个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是去念美国已经很热闹的这些东西”。
在美国一边念书一边在餐馆刷盘子的邝子平,心里关注的却是世界科技潮流的变化,“美国学校里面,当时其实大家聊的比较多的,就是computer science,大家都说,未来是什么样子,会是一个很宽广,有很大前景的领域”。看准这个趋势,邝子平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扎进了计算机专业中。
邝子平依然记得当初第一次编写程序的感觉,要用最早期的FORTRAN语言在打印机上面打一段话出来,那时的操作界面并不“友好”,邝子平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调试,“成功的时候会有一个Program出来,你一按它,它就能够按照你的指令做”。看着打印机噔噔噔噔的印出来他要输出的内容,一时间似乎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计算机专业对邝子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专业的范围,计算机的逻辑性很强,转做投资之后,邝子平看的每一个项目,不管行业多么有潜力,创始人多么有背景,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让他信服的逻辑当中。
邝子平觉得,不论本身的专业如何,如果有机会的话都应该去修一门计算机的课,“自己回家没事儿编个小程序,对你人生的路,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第二,
成立启明创投 开启别样投资人生
2004年,硅谷银行组织美国大牌基金组团来华,这是一个被业界公认的标志性时点。十几天的考察让这些顶级投资人看到了中国整个经济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考虑在中国的投资策略。
把握时机 成立启明创投
2005年,邝子平感受到和当初刚去美国选择计算机时一样的潮流变化,“在2005年以前,在中国活跃的基本上全部都是美元系的基金,都是大的跨国VC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到了2005年开始,大家看到了本土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
当时,邝子平已经在Intel capital中国做了6年,当他的思科前同事Gary找到他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启明创投的筹备。2006年1月31日,这个日子邝子平记忆犹新,这一天启明创投第一期美元基金募集完成。
启明创投创立时设定了两个目标:做本土化,但是有国际视野的基金。如今回看,这既是目标也是启明创投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他们将方向瞄准了互联网消费、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几个领域,每一个领域方向,都有一个专注的团队去做,独立去判断和决策。用邝子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这边没有一个N0.1的老大。”
2006年底,Gary和邝子平邀请多年好友甘剑平加入,他卸任空中网CFO之后,成为启明创投第三位管理合伙人。就像游戏中随着攻城略地不断延展开的地图,启明创投的投资板块就这样一块块夯实壮大。
幸运与艰难的时刻
2008年,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大批的外资投资机构在本土受挫,在中国也销声匿迹。启明创投也是在这一年募集第二支美元基金,幸运的是启明创投在金融危机前完成了募集。
“二期美元基金的成功募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优质企业。”邝子平说,小米、甘李药业就是在这个时期投资的。
第一次做人民币基金的时候,是在2009、2010年左右,创业板开闸,创投机构在国内退出的曙光微现,启明创投开始打算募集人民币基金,邝子平的策略是,先试试水,第一支基金规模不必太大。但是,在当时国内LP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募资并不容易。不过,得益于投资的坚守、专注、募资提前准备,启明一直以来资金很充裕,在启明过去的十年,没有停歇过。
外资基金与本土人民币基金在退出策略上很不相同。在国外IPO退出,看的是长期爆发性的发展,而国内的IPO退出看的是企业的稳定的利润增长。
但是市场无疑会青睐早有准备的人,比起国内同行,启明创投在A股市场上IPO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国内退出的准备上,启明创投已经做得很充分了。
成功投资小米获得3000倍回报
投资拼到最后是人的艺术,真正有智慧的机构要团队稳定,既能够吸引人才、又能留得住人才。邝子平说,“在启明,大家都一样,没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邝子平引以为豪的公开、公平的多元的文化。
“其实小米,当时我们也不是全体举手说一定要做,也是有争议的。到最后也是因为启明的这个机制,让我们把握住了小米这个项目。”
最早和小米接触的时候,小米还只是一个纯软件的团队,雷军带着林斌和黄江吉在启明的办公室讲述他们的设想,他们想在中国做一个以安卓为基础的系统出来。当时邝子平觉得缺失了硬件这一环,单纯的系统软件和服务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粘性,邝子平和团队即使到了小米融资的最后期限,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在各种讨论之下,启明还是完成了对小米的第一轮投资。
现在来看,启明当初投资小米科技无疑是明智之举--仅用35万美元就获得3.5%的股权,并获得令人咋舌的3000倍投资回报。
关于所投团队赚钱和情怀都很重要
邝子平说,自己早期接触的绝大部分团队都是海归,本土的团队相对很少。因为早些时候很多中国的东西,确实还不是非常有竞争力,所以他们投资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比较强的舶来的、引进的烙印。但现在很多中国的创业企业,不论是在模式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能达到全球创新潮流的一线。
他坦言,对于所投的项目,他们肯定是希望项目必须要赚钱的。不赚钱,不是他们该干的事情。
对于是希望投一个会赚钱的团队,还是一个有情怀的团队,邝子平觉得这两点都重要,但不是两点都一定会展现出来。
首先,这个团队必须要知道怎么赚钱。
其次,当企业碰到坎坷的时候,企业家在逆境中无从下手的时候,唯一指引他的就是他的初衷,他的情怀。特别是当一个创始人,深更半夜,四面楚歌,企业也很困难的时候,他凭什么去做这个决定,肯定就是他为什么当时要做这个事情。
2015年、2016年前后,小米好像碰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那时候,雷军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决心和感染力去凝聚他的团队,继续往前走,靠的就是情怀。
第三,
不求大智大勇 只想把事情做好
邝子平说,基金跟做企业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做桌子的企业来说,十年做桌子和二十年做桌子,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一直这样积累出来的。但是基金不一样,随着每次新的基金的成立,之前的就清零了,要重新开始。
中国创投十几年的发展史,邝子平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而启明创投成长的十几年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如包容、进取、谦逊和真诚。邝子平常常跟第一次见面的企业家说,“我不知道我能为你做什么,但只要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全力去做,这10年里,我和我的同事都这样做了。”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邝子平与其他四位启明主管合伙人共同打造的启明创投投资了180多家公司,通过上市退出的超过30余家,无论从规模还是回报,都是国内顶尖的机构,但邝子平谈起未来却显得格外低调。
“可能没有我的一些同行那么大智大勇,但我觉得,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就应该是踏踏实实,把每一期的基金做好。管好,投好,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这个行业里面继续做下去。”
邝子平很喜欢彼得蒂尔,从当年做PayPal,到后来投资Facebook,将近20年的时间里始终都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看得到未来一个大的趋势,“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是一定要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的去捕捉,去看这些新的投资的机会”。
如今,年过50的邝子平仍然坚持自己在一线看项目,见创业者,亲自去判断一个项目的方向,发展逻辑,前景,一路陪伴企业的成长和管理,直到退出,“整个的流程,你自己在做,这个才是实实在在叫是你的项目”。
低调务实的邝子平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面,继续干下去,找到更好的项目。无论是技术也好,社会潮流也好,跟着这个发展,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然后在这些以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能够去帮助社会。
回看过去几十年自己走过的人生路,邝子平开始越发认同雷军所讲的风口论,但他觉得人们对这个理论有些误解,“猪是不会自觉自动的、非常有意识走到风口去的。只有聪明的、有准备的人,才会主动的捕捉机会,把自己带到风口上去”。
而邝子平显然属于时刻准备好的聪明人,人生每个节点,都让自己走在风口之上。“人生其实需要规划的,你不可能去把一个风口给规划出来,你的规划就是如何把你自己带到未来的一个风口里面去。”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