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机到首富 只是打工的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传奇人生

2018年 08月 23日    来源:森宝金融

高达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深圳最高建筑,被认为是全球九大新地标之一。在平安新大楼的顶层,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将得以俯瞰整个深圳。他与马云、马化腾并称为“三马”事实上,马明哲在国内金融界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二马”之于中国互联网行业。保险业内形容他“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是“将来时”。

马明哲

位于深圳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总部大厦,有两个青铜像,左边的是孔夫子,而右边,则是爱因斯坦。这种东西相容的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就是现年51岁的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马明哲。

每天早上8:30分,平安保险公司在全国300个城市的220000名员工都会以合唱公司司歌的方式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四海之内,心手相牵。衷心祝福,中国平安。”司歌结束以后,仪式开始:公司各机构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向带队的老师行45度的鞠躬礼,这种以鞠躬屈身表示尊敬的礼节,一度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孔夫子的封建余毒而被禁止。而后,员工们陈述公司的服务宗旨,由领导进行讲评。每天10:30分以后,平安的员工们便开始上街发展业务,通常很晚才能结束自己的工作。

这种晨会表现出了这个中国企业管理中独特而真实的一面,而平安保险公司的独特更在于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克耐尔·亨利,全球著名的金融财团高盛公司的一名高级官员曾经这样评价说。

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销员

平安在1988年成立之初,总收入只有418万元,利润190万元。但是据统计资料截至到2003年年底,平安保险集团的个人客户数量达到3080万名,资产总值达2035亿元人民币。在10多年的时间里,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旗下的平安人寿已经是全国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产险也成为了全国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马明哲驾驶着他“中国平安保险”这艘事业旗舰,在中国保险业这片激流险滩十几年的迎风驶进中,一步步壮大,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领导风格和经营理念。平安保险,一家在产权结构、业务延展、市场操作、集团架构各方面都不断挑战现行政策底线、突破业界旧规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并因此在16年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可以说,它也是眼下中国仅有的一家由企业创始人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动而逐渐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仅此两点,平安已可被记入中国金融企业进化史册并独立成章,其创始人马明哲的思想及操作当有被详细记录的价值。

马明哲在自己的著作《繁荣危机》一书扉页上写的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愿一生为之奉献的中国保险业。”对此,他解释说:“这才能代表我的心声。我非常热爱保险事业。保险是一份综合理财计划,它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稳定的保障。1988年,我曾在纽约保险学院学习过一年,那里培养了我对保险事业的感情。经过12年从业,现在,即使不给我工资,我也一样愿意在保险业工作。我一直说,我是平安的一名推销员,我向国家和政府推销平安的商业运作机制;向世界推销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向股东推销平安的管理运作和人才资本;还向每一位平安同仁推销平安远景和平安价值观;向社会推销平安的品牌和文化;向客户推销平安的诚信和保障。”马明哲的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在这句话里可以说是得到了最好的概括。

马明哲,1955年12月出生于广东湛江。父亲是军人,不幸早逝,母亲是归侨,曾被打成特务,直到1981年才平反。他的成长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生于抗美援朝,长在自然灾害,读书时正值文革。

这样一个时代和家庭环境练就了马明哲坚强的性格。他曾回忆单亲家庭的点滴,称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打,但是从来不哭,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掉泪,因为他知道自己总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18岁高中毕业后,马明哲下乡当知青,学会了两件事,抽水烟和开拖拉机。回城后,他先被分配到阳春市八甲水电站,后被调到深圳蛇口,从劳动人事处做到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

一次工业区开会,社保公司经理不在,马明哲代之参加。讨论中,马明哲提出不同意见,袁庚有些不大高兴。“袁董,你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对与不对,最终你来决定。”

“你继续说。你继续说。”

袁庚记住了马明哲的名字。接着一次研讨会,他点名要马明哲和傅育宁(现任招商局集团总裁)、刘渝(招商银行创办人之一)等一起参加。

当时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每人每月交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人员提供保障。袁庚认可了这个建议,让马明哲来做。

后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副行长找到马明哲,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公司不能做商业保险,如果做就要申请牌照。

于是,1986年,把所有问题都搞明白的马明哲跑到香港见袁庚,提议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以期恢复招商局办过保险的传统。

汇报了五分钟,袁庚说可以,怎么做?马明哲拿出事先写好的模拟袁庚语气的信,请他签字。袁庚稍作修改。

就这样,马明哲带着这封信单身匹马到北京走审批,要牌照,开始了他的保险人生。

历经重重困难,1988年3月21日,央行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平安保险正式挂牌成立。32岁的马明哲被破格任命为平安保险的总经理。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平安保险的成立、壮大自然是少不了袁庚的帮衬,但其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更多的应该归功于马明哲的努力。

当时的平安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一共12名员工,加上马明哲是13个人。也就在这个房子里,马明哲的事业迈上了第一个台阶。

在大股东工行的支持下,加上13个人的努力,成立第一年就营收418万元,利润190万。

金融圈有一个段子,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在多位国企老总面前说: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听后笑着说:我28岁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马明哲就是这样一个胆大、雄心大的利剑,有啥说啥,想啥干啥。当时的平安保险有个桎梏,马明哲虽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公司是国资控股,一些决定他做不了,得听从招商局的安排,这让他的一些想法不能实现。

于是,马明哲决定进行股权改造,让员工集体持股,与企业“俱荣俱损”。

1992年,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成立,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的身份有了更合适的名份——以新公司负责人的身份担任平安董事长,实现了管理权的掌控。从此摆脱了招商局对他本人的人事任免上的控制。

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工行、招商局和中远集团先后以转让和出售股权的形式彻底退出了中国平安保险。

到了2002年,中国平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变成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和香港汇丰银行。之后,中国平安保险的股东也一直有微调。2004年,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持有股权超过14%,影响力显著增强。

马明哲耗时15年,终于拿到了中国平安保险“掌门人”的权杖。

接着他就发展了寿险业务,平安保险也从地区性保险发展成为全国性保险,率先在全国开展个人寿险营销,取得了成功。

在这之前,马明哲还经常出去考察,他萌生了做存贷、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的想法。于是,1993年,马明哲在员工大会上,明确了平安的发展策略:做综合金融,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

当时就有人反对,说现在的保险业务这么好,综合金融政策难度大,我们为什么要做?

但在马哲明看来,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他们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而这些只有综合金融能够做到。而马明哲也因此有了金融“将来时”的称谓。

马明哲的这一番见解好不容易说服了员工做综合金融,结果没过几天,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监管部门对平安的要求是:没有完成分业前,不审批新的产品和分支机构。

上面不给批牌照,马明哲也是没办法,只能先筹备干着。有次监管部门开会时,一个领导说:“保险公司就应专注在自己的保险上,把产险业务、寿险业务统统分开,信托、证券都剥离出去!有些人要搞什么综合金融?不是时候!”会场上,几百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指向马明哲。

枪打出头鸟,马明哲的压力也是非常大,但这是未来的趋势,不能放弃,他的策略就是“拖”,上面不给批牌照,但也没发红头文件说撤,就先干着。

为此,马明哲经常去找监管部门的领导,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见到领导后,刚一开口就被轰了出来,他那段时间经常是半夜回家。马明哲的手下觉得太憋屈:你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为了说上几句话,站街上等到半夜,值不值?马明哲回答:“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最后,终于拖到了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

至此,平安保险在综合金融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并且具备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此外,平安保险还成功地吞并了三家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深发展银行),一度震惊业界,马明哲也成为了保险圈的全民偶像。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

投资中国网
标签:
首页2,裕马广告(美女与电脑) 广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