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中国鞋王:17岁白手起家,他靠一双鞋跑出超5百亿帝国
2018年 08月 29日    来源:壹知媒综合新闻8月15日,安踏公布半年报,业绩十分亮眼。财报显示,安踏2018年上半年收益为105.5亿,增长率达44.1%;毛利率达到54.3%,增长了3.7%;股东应占利润为19.4亿,增长34%,是自安踏赴港上市以来的最佳“期中”答卷。
与此同时,安踏体育的市值在2017年还首次突破600亿港元,比彪马(PUMA)要高出250亿港元,已经跻身全球体育用品公司排名前五之列!可以预见的是,在接连超过国内行业龙头李宁、老牌运动品牌彪马之后,安踏下一个目标无疑就是耐克和阿迪。
要知道,30年前,年仅17岁的安踏老板丁世忠,还背着600双鞋子在北京闯荡。那时候他天天跑到北京的各个商场,好话说尽,只为多卖几双鞋。没想到,30年后,丁世忠的安踏成为了可以比肩耐克、阿迪达斯的“中国鞋王”!
丁世忠于1970年出生在素有“中国鞋都”之称的福建晋江。丁世忠的家庭并不富裕,其父亲丁和木整天起早贪黑打鱼捞海产,但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为了补贴家用,1987年,17岁的丁世忠孤身来到北京。那时的他没经验、没资本,只有父亲借来的1万块钱和600双精挑细选的晋江鞋。但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他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北漂”生涯。
一个17岁的少年,稚气未脱,还长着娃娃脸,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丁世忠能做的,就是背着鞋天天往商场里面跑,见人就问要不要买鞋,各种好话说尽,就差没给对方跪下来了。连着一个月,丁世忠终于把其中一家商场的人打动了,对方同意让他试试,没想到第一天就卖掉了100双鞋!
在卖鞋之余,丁世忠还染上了一个“怪癖”——看鞋。在商场里,他看鞋子的款式、性能和柜台布置;在街上,他看大家喜欢穿什么鞋子。看得越多,他越糊涂:明明都是晋江产的鞋子,凭什么贴上青岛双星的牌子就能卖100元;自家的晋江鞋只能卖20元?想来想去,他终于想明白了,是因为品牌。
于是,在1991年,丁世忠带着自己在北京赚下的20万回到了晋江,此刻他的心里怀揣着一个梦想——打造属于晋江的品牌。经过丁世忠的努力,安踏在全国推广了代理分销模式,并且有了第一批经销商。
1999年,丁世忠拿出当年近1/4的利润签下孔令辉,又砸重金让广告在CCTV循环播放。随着孔令辉2000年奥运夺冠,并第一时间喊出安踏当时的广告词“我选择,我喜欢”后,观众记住了这个奥运冠军喊出的品牌。安踏当年的销售额突破3亿元,并首次取得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这次代言在安踏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安踏不仅名扬天下,而且销售收入也一路猛增,从1999年的2亿增长到2006年的12.6亿。对此,丁世忠一直心怀感激,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孔令辉也获邀出席,而丁世忠的办公室里,至今挂着孔令辉的照片。
此后2009年,安踏直接投入“不低于北京奥运会TOP级的赞助门槛”的赞助费,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安踏随着国歌、冠军、奖牌88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年,安踏业绩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并从此稳坐本土体育行业第一把交椅。
2月27日,安踏发布2017年业绩,年营收166.9亿元,同比增长25.1%,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29.4%。毛利率从48.4%增加一个百分点至49.4%。每股基本盈利增加22.7%至117.01分。截至2017年年底,安踏拥有9467家安踏品牌门店,1086家FILIA门店以及64家迪桑特门店。
此外,在多品牌布局中,安踏再下一城,收购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成立合资公司可隆。在跑步、拳击、篮球、女子健身、综训、滑雪等品类,安踏的市场份额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丁世忠很早之前就说过: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17岁白手起家,丁世忠终于靠着一双鞋跑出了市值超5百亿的安踏帝国。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