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铁饭碗去创业,欠下巨债险喝药自杀,为儿女再拼一把,终靠丑陋林蛙成就亿万事业!

2018年 01月 06日    来源:互联网热点

疙瘩不平的表面,铜铃般向外凸出的眼珠,土黄棕褐相间的皮肤,林蛙的外形让人见之不喜。但是如果换个名字,它就变成了女性们所青睐不已的东西——雪蛤。

“木瓜炖雪蛤”正是备受女士们喜爱的一道甜品。也正是靠着这一只只林蛙,朱志明用十几年的时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把自己锻造成了东北“蛙王”,也成就了亿万身家。

朱志明

2000年5月,内蒙古扎兰屯市公安局接到了报警,有人怀疑老干部宿舍发生了一起命案。

警察赶到报警地点,只见大量的蛆虫源源不断、前仆后继地从二楼的窗子里爬出。

这令人作呕的一幕不禁让人猜想,是不是屋子里发生了命案,尸体都发臭生蛆了?

警方赶紧联络这间宿舍的住客,朱志明。

朱志明匆匆赶来,把房门打开,没有想象中的尸体,只是密密麻麻的蛆虫在桌子上,地板上蠕动,反而更恶心可怕。

养这么多蛆虫是要干吗呢?总不会是拿来吃吧?

别说,还真是拿来吃的。不过不是给人吃,而是给林蛙吃的。

原来,朱志明正在研究养林蛙,用蛆虫作饵料,没想到蛆虫爬出了窗户,引发了一场误会,险些被当成杀人犯。

发生这件事后,周围人也知道了朱志明想养林蛙一事,大多报以不乐观的态度,更有许多人劝说他不要折腾了,安心上班。

没想到朱志明偏偏把心一横,反其道而行之。

2000年7月,朱志明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在郊区流转了1万平米的土地,租了几间平房,全心全意地发展他的林蛙事业去了。

是什么刺激了朱志明,让他彻底和林蛙杠上了?

无他,唯一字,“钱”而已。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朱志明听说了,其状可怖的林蛙,居然价格高昂,一只能卖到接近十块钱!而他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元,三十只林蛙而已。

他认定这里面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不由得萌生了养殖林蛙的念头。

朱志明心想,林蛙在恶劣的地形,寒冷的环境、天敌环伺的自然条件下都能生存。我要是把它们圈养起来,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林蛙应该会长得更好更快吧?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朱志明辞职创业后,第一批买了一万只林蛙投入养殖,没过几天,就碰上了一个大难题。

野生的林蛙野性未泯,桀骜难驯。大批大批的林蛙一次又一次地往墙上、护栏上撞,撞得头破血流。它们向往着自由,宁愿一头撞死,也不要待在陌生的养殖池。

朱志明被林蛙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震撼了,于是把林蛙都放生了,用仅剩的钱买了几注彩票,一下子中了一千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朱志明向专家、同行请教,但是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望着一批批死去的林蛙,朱志明的心在滴血,却也无计可施。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业内的难题。

身边的亲朋好友纷纷劝说朱志明放弃吧,重新找一份工作。但是,为了养殖林蛙,朱志明已经变卖了所有家产,更欠下了70来万的外债。

如果就这样放弃,这钱就等于打了水漂,靠普通工作挣钱,还债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好几次,朱志明拿着老鼠药,就要喝下去的时候,他的眼前总会闪现出女儿稚嫩的小脸,柔软的小手,最后还是把药放下了。

再怎么样,也不能让儿女来父债子还!这是支撑着朱志明坚持下去的信念。

况且,朱志明内心的小火苗一直没有熄灭。他坚信养殖林蛙是大有可为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朱志明在平房里房主留下的棺材上刻了铁铮铮的八个字“成劈此棺、败睡此棺”。如果养娃成功,这口棺材就是柴火;如果失败,这口棺材就是他的埋骨之所。

没有退路,那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哪怕前方没路,也要走出一条路来!

为了维持养殖池的正常运转,朱志明白天捡破烂赚钱,饿到极致也只吃一碗最便宜的汤面,衣服破破烂烂全是洞也照穿不误;晚上则百般钻研,试图解决驯养林蛙的难题。

后来,朱志明更是搬进蛙圈,与林蛙同吃同住。林蛙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把自己也当成一只林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志明夜以继日的钻研中,他终于找到了驯养野生林蛙的关键。

他发现,如果把烟炉子搬到养殖池旁边,原本还在没头没脑地往池沿上撞的林蛙,像是遇到了可怕的敌人,蹭蹭地往回退。

原来啊,林蛙的习性是怕热不怕冷。一旦靠近热源,它们就会急躁不安,渴望逃离。

利用林蛙的这个特性,朱志明在养殖池的四周都装上了烟囱。烟囱一热,林蛙就不敢靠近了,只能乖乖地待在养殖池了,也不撞墙自尽了。

这个方法说穿了显得很简单,但是要把它悟出来可不容易。这也让朱志明深刻体会到,只有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蛙来感受它们的喜好,才能真正养好林蛙。

凭借着一股刻苦钻研的韧劲,朱志明又攻克了养殖林蛙的一系列难题。到2006年的时候,朱志明的林蛙养殖场已经小有规模,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养蛙大户了,林蛙年销售额可达一两百万。

一个平常的下午,朱志明的办公室收到了一封传真。这张传真已经泛黄发旧,但仍然被朱志明珍藏着。正是这张薄薄的纸,酝酿成了朱志明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这张传真是一个加拿大客户的大单子,数额巨大,向朱志明订购价值6000万的林蛙!

朱志明自己都吓呆了,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找上门来。可惜啊,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朱志明的养殖规模,根本无法完全吞下这张单子,即使联合周围所有的养殖户,最终也只凑够了2100万的林蛙。

但是这张单子也打开了朱志明的眼界。他得知客户正是要用大量的林蛙,来提炼林蛙油。

林蛙油,那可是个好东西。它由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加工而成,是林蛙的精华,药用价值极高。

林蛙油的提炼需要大量的林蛙,一只成年商品林蛙只有30g左右,要提炼出一斤林蛙油,起码得需要一百多只这么多大的林蛙。

相应的,林蛙油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有水林蛙油一斤市场价1000到5000元不等,精制无水的林蛙油最高可去到6万元一斤!

眼看着这么一大张的馅饼在眼前,自己却吃不下,朱志明那个心急啊,眼红啊,眼睛都要冒火了。

一定要扩大规模!他有了个疯狂的想法,要在全国都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把养殖重心迁移到长江以南。

这样的想法在同行看来是痴人说梦。众所周知,林蛙喜冷不喜热,温度过高会影响林蛙的生长繁殖甚至威胁生命。在南方建立林蛙养殖基地,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朱志明有自己的想法。东北地区,冬长夏短,林蛙的冬眠时间长达半年,冬眠期间不生长。一只十二三克的幼蛙,要长成三十克的成年商品蛙。在东北地区要三年时间。

但如果在长江以南,林蛙的冬眠时间会大大缩短,生长周期延长,只要一年时间就可以从幼蛙长成商品蛙。

时间缩短三分之二,意味着创造的价值可以翻两倍。但难度也是相对的,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

朱志明利用烟囱给密封的蛙圈加热,然后在不同的蛙圈设置了不同的环境,进行分组实验,试图找出林蛙们在高温下也能生存的方法。

经过加热,蛙圈里的温度可达五十度高温左右。一连多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林蛙们一批又一批地阵亡了。

朱志明没有气馁,他又一次开启了疯魔模式,白天做实验,晚上整理实验数据,反复改进实验的变量,调整方案,一天下来只睡两个小时。

有一天,朱志明例行到蛙圈里巡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在高温状态下,其他蛙圈的蛙都死得差不多了,但有一个蛙圈里的林蛙还活得好好的。

这个蛙圈两侧有丰茂的水草,可以遮挡阳光,提供荫蔽;放有小股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流出,可以带走热量,降低水体的温度。因此,尽管空气温度高,但水面相对低温,林蛙得以栖息生存。

用这样的环境条件实验了四个月后,林蛙没有出现一只死亡。朱志明欣喜不已,破解了林蛙高温下生存的难题,就意味着可以着手在中原、南方地区建立养殖基地,大展拳脚。

朱志明总结出一整套的林蛙养殖方法,很快在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建立出自己的林蛙养殖基地。

他和当地的农户们合作,以十元每只的价格回收林蛙,然后在自己的基地里养大后转手卖出去,每只二十元。

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带动农户们共同致富,不会遭遇排挤打压。朱志明就这样迅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很快就在各地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到2010年,朱志明已经建立起了在长江以南养殖林蛙,在东南亚国家进行半加工,在广东和东北地区售卖的宏大产业格局,每年林蛙的销售额可达2亿!

从一两百万到一两个亿,朱志明仅仅用四年时间就跨越了多个量级,迈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但他没有就这样“跷起腿来数钱”,而是又盯准了一个新的目标,做反季节的带卵母林蛙。

东北,林蛙炒土豆是一道名贵菜肴,原料是带卵母蛙。一只母林蛙冬天价值三十元。而到了夏天,价格则会翻个三四倍,高达一两百元。

因此,有一些不法分子,千方百计地制造假的带卵母蛙,往母蛙的肚子里充气和塞棉花,售卖给商家,赚取黑心钱。

要林蛙反季节排卵的难度,就相当于让人十月怀胎后,不让孩子出生,再拖个一年半截才生产,难度可想而知。

但朱志明信念坚定,一刻也没有动摇。

“我要认准一件事情,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就是撞得头破血流,我用牙齿啃,我也要把墙给你啃出个窟窿来。因为我做事的原则就这样,我认准了一件事情,我就要走到底。”

如今,朱志明靠着反季节培养带卵林蛙的专利技术,实现了全年12个月都有林蛙供应,反季节销售的林蛙价格最高能到300元一只。而他的这项技术,经过国内权威评估机构鉴定,价值30亿!

当年的那口棺材,朱志明并没有劈了烧柴,而是保留着。他没有忌讳什么不吉利之类的,相反,这口棺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的“贵人”,一直警醒着他:创业,就要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成功,便舍身成仁。

一口棺材,装载起了朱志明从一间小小宿舍起步,用一只小小林蛙,打造出一个庞大林蛙帝国的辉煌人生。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

投资中国网
标签:
首页2,裕马广告(美女与电脑) 广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