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卒到万亿上市公司掌门人,如今他再造了几个百亿独角兽
2018年 04月 26日    来源:懂财帝7年的移动互联网实验,马明哲该开心的笑了。
2018年4月25日,平安好医生进入第三天招股,正在遭遇深港两地疯抢,有望成为今年香港新股冻资王,其估值正在从500亿突破1000亿预期。
马明哲手里掌控着1.2万亿市值的A股上市公司——中国平安,但没有人知道他所占的股份。他如此的低调,甚至热衷于福布斯排榜的名单里,极少出现他的名字。
外界经常忽视的是,这位63岁的超人,在移动互联网收割红利的时候,他手里掌控着四家独角兽:陆金所、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
平安集团将这四家公司分拆,对外宣称估值400亿美元。这场惊心动魄的试验之后,马明哲已经骑在了新世界的背上。
而外人所不知道的是,这4只独角兽是从50只APP猎场中拼杀而来,那些死去的独角兽或许已经被人遗忘。
1
时钟拨回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革命开启之时。作为舶来品的互联网金融被小范围地引入中国。这犹如落入深海中的一颗原子弹,整个海洋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
那时候主流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比较抵制。一方面,金融产业多年“躺着挣钱”,碰上竞争对手很不开心;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风控、制度化领域确实有很多不专业之处。
但“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正是平安从蛇口诞生之日起就有的基因。马明哲是最早嗅到金融科技这朵浪花的人。
2010年,他告诉同事,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在马明哲的互联网布局中,四大市场包括陆金所、万里通、平安好车、平安好房;两朵云指资产云和健康云,资产云以“一账通”为核心,健康云以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管家移动平台为核心;“一扇门”指互联网世界的“任意门”。
2011年,平安创办陆金所,注册资金8.37亿元人民币,计葵生任董事长。那时,国内P2P才刚刚起步,整个行业还是草根创业者的天下。陆金所成为“银行系”、“国资系”首批进入该行业的平台。
按照当时的规划,陆金所推出了第一款服务“稳盈”"系列——一种借鉴了国际P2P模式,并同时满足中国本土特点的网络借款服务。该系列产品为有借款需求的个人、微型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为有投资需求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服务,实现P2P网络借贷基本功能。
在中国平安的庇护下,陆金所得以飞速发展,交易量长期居于同行业之首。早在2014年10月,就已传出陆金所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但是过程却一波三折,多次延后。
究其原因,盈利问题是一大症结。尤其是自2016年8月24日之后,国家层面开始了对P2P及现金贷的监管,并出台了互联网资产管理新政,先后叫停了首付贷、校园贷、个人债权转让等业务。
2018年初,陆金所再陷债转风波,突然发布公告将各类型的“稳盈-e享计划”额度系数大幅下调。此举招致了投资人的恐慌,短短几个小时内,陆金所页面上的债转数量为8670余条。
同时,陆金所发布公告,称通过“网贷”频道成交的“慧盈-安e”、“慧盈-安e+”,不再提供e享计划服务。这意味着,在消化完原有的“可申请e享计划”项目后,陆金所或将斩断该服务,而此时距离该服务上线仅不到两年的时间。
在P2P行业监管的大浪潮下,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的监管政策一份份下达,陆金所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一次,马明哲也在摸索。
2
在巨大浪潮面前,马明哲的心里的那本账也并未全部实现。
他称平安就是两个聚焦,两种模式。两个聚焦是指“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两种模式指“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
马明哲称前一种模式是“自己养牛喝牛奶”,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善传统金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后者则是“做牛奶市场”,比如陆金所、平安一账通。这种聚焦和模式的核心,是围绕“医、食、住、行、玩”等基础,真正服务用户最切身的需求。
以医为例,平安好医生于2015年4月上线。平安好医生以家庭医生和消费型医疗两块业务起家,2017年拥有172名医生及716名医疗助理,并与2100名外部医生签订了服务合同。但目前营收贡献最多的是健康商城,2017年这部分业务营收8.96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的48%。
按照平安健康医疗的介绍,5月4日,其将以50.80-54.80港元在全球发售1.6亿股,募资81.3-87.7亿港元,而平安健康医疗估值范围约在70亿美元-75亿美元之间,折合约港币549亿港元-588亿港元。
截至去年12月底,平安好医生的累计注册用户达1.93亿个,按年增长46.6%,平均月活跃用户则有3290万名,属内地最大互联网医疗平台。
不过在业绩方面,好医生仍面临着“移动医疗行业怎么盈利”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虽然平安好医生的营业收入连年高速增长,2015年到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9亿元、6.02亿元、18.68亿元,但是净利润却是亏损的,还是连年扩大的亏损格局,2015年到2017年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
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预计2018年将继续产生“大额亏损净额”,未来也许也会继续出现亏损以及负经营现金流。
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平安好医生与多家国际基石投资者签订协议,前十大基石投资者将出资5.5亿美元,认购份额约为53%,占已发行股本8%左右。
不过,随着政府层面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倾斜,国内多家医疗行业的独角兽均在谋求上市。
当众多企业在忙着追逐金融科技风口的时候,马明哲的眼光却盯上了金融科技技术输出市场。
“平安3.0时代”,马明哲要求平安集团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3
向中小银行输出技术的金融壹账通,则是平安创新金融科技产品的孵化地。
2011年7月份成立的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后演化成上海壹账通金融科技公司),一直是平安创新金融科技产品的孵化地。2015年11月份,由一账通、前海征信、互联网云服务三大业务整合而来的金融壹账通以全新的面孔面世。
2017年5月23日,金融壹账通重磅打造的金科空间站正式登场。这是一个金融科技的一站式供应基地,只不过补给的对象不是太空飞船,而是全国超百上千家正在转型道路上摸索前行的中小银行。
不过,略显尴尬的是,目前,该平台上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平安集团自己的。在阿里的支付、腾讯的社交、百度的人工智能以及京东的流量占据优势的今天,平安金融壹账通的活力更多来自于集团内部。
统计显示,金融壹账通几乎与平安旗下每家公司都有合作。
一旦离开集团自身金融生态圈的输血,金融壹账通又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利几何?
当马明哲将“互联网+”的触角延展到不熟悉的领域时,问题随即而至。
作为“住、行”的代表,万里通、平安好车以及平安好房的交易市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悄然没了声浪。
2016年一开年,平安就爆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成立不到3年、承担着集团五大门户战略中“医食住行玩”中“行”的重要使命、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线下门店的“平安好车”,被彻底边缘化了。
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的眼中,平安好车不啻于一次平安集团互联网尝试的失败或者挫折。
2013年5月,平安好车上线,布局C2B二手车业务。当时,集团砸下14亿元天价广告费,目前已经在全国30家城市设立分公司,布局90家网点。
其实,从平安好车成立之初,就有市场人士指出它的战略定位与盈利模式不够清晰,二手车市场增量有限、抢食者却与日俱增,激烈竞争下投入与产出难以成正比,以此实现“获取大数据、打通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平安产险在2015年上半年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以“好车主APP3.0版”为线上平台,为车主提供一站式用车生活消费服务,涵盖“车保险、车服务、车生活”,比如在线自助理赔、“自助投保”和“一键续保”等。
也就是说,平安好车与平安产险互联网事业部在业务上可以形成互补,前者主要围绕二手车业务,后者则主要围绕一手车业主,但不可否认,两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业务重叠。
当新兴的互联网业务遇到传统的产险业务,左右互搏之中,平安好车黯然离场。
4
2011-2018,七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浪潮重塑了各行各业。
七年时间,马明哲先后布局了超过50个的移动互联网APP。
2016年,烧光14亿元天价广告费的平安好车黯然倒下。
2018年,陆金所、好医生等第一梯队的独角兽将登上资本市场,叱咤风云。
63岁的马明哲有句名言,“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
也许马明哲终究会离开。
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从平安诞生至今,这个庞大帝国,核心人物有且只有一个马明哲,也只有马明哲,可以带领平安这头巨兽继续急速奔驰。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