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门口卖包子年入2亿,40元一个引疯抢,连美国市长都为其颁奖!
2018年 07月 26日    来源:逸马连锁圈报道称,中国包子风靡北美,位于美国波士顿剑桥镇的哈佛广场的Tom’s BaoBao,在当地已经成了现象级食品,美国人称其为一种独特的中式三明治。
一个包子40元,每天还要排长队购买,甚至还吸引《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等主流媒体轮番为其报道,就连哈佛市长也亲自来为他站台!
这就有点厉害了,这家包子店的老板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接下来跟着逸马君来一探究竟。
1
同济大学高材生“自甘堕落”
立志发扬中国传统手艺
这家包子店的老板童启华出生于浙江温岭,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气技术专业。毕业后,童启华待过国企,开过鞋店、文具店、服装店、理发店、网吧等。
这期间,虽然没少赚钱,却没有太多成就感。30岁时,而立之年的童启华决定干点不一样的,做一份真正有意义的、能够让自己快乐的工作。
“小时候爷爷会奖励我一个包子,如果我乖的话。所以,包子让我感觉很温暖,有被爱的感觉。”正因如此,有了转行年头的童启华几乎是瞬间就想到了要开一家包子店。
对于童启华的决定,很多亲朋好友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直言:“你一个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做什么不好,偏偏自甘堕落卖包子。”
但在童启华看来,包子作为中国传统面食小吃,本应是高贵的。之所以在中国沦为早餐吃的大众食品,其实是传统手艺的遗忘与缺失造成的。
因此,他立志,一定要复兴中国传统包子文化,不仅要让中国人吃到更好的包子,也要让外国人为中国包子而疯狂。
2
每天卖20万个包子,年赚三亿
中国包子征战美国
下定决心后,童启华便开始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在尝了无数个包子之后,他总结出了一点:要想做出好吃的包子,竹笼、龙须草垫、馅料和手艺缺一不可。
为了用到最好的竹笼,童启华在朋友的介绍下,在福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找到了一位72岁高龄的竹笼师傅。这位师傅从12岁便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做竹笼,整整做了60年。
隐藏在竹笼底部的龙须草垫,是一笼包子能否熟得均匀的关键。为了这个草垫,童启华跑到了合肥肥东平原,找到了有千年历史的双螺旋手工编制的龙须草垫。
至于包子的灵魂——馅料,童启华看中了“野猪妹妹”生态黑猪基地,这里的黑猪全部是在大自然里长大,肉质非常健康、美味。
而最讲究的手工技艺,从摘面团,到擀面,包馅儿,包褶子,看上去一气呵成,实际上需要上千个小时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用擀面杖擀皮,擀出来的皮要边缘薄,中间厚;擀好的面皮必须在一分钟内被包成包子,否则就会不新鲜;包好的生包子的重量必须是100克,面皮60克,馅料40克,误差不能超过2克……
就这样,光是准备工作,童启华就足足用了4年零7个月。2009年,童启华的包子店终于开张了,店名为“Tom's baobao”,Tom便是童启华的英文名字。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在上海、杭州陆陆续续开了200多家店,每天能卖出25万个包子,一年7000万个,年入3000万美金。
“美味没有国界,唯一的奥秘是将心注入。”2016年7月,童启华终于将包子店开到了美国,选址在哈佛广场,隔壁就是汉堡巨头Shake Shack。
吃了多年汉堡的美国人,或许也想换换口味,于是,Tom's baobao开张第一天就接待了许多美国顾客,而当他们吃到第一口包子后,便深深爱上了这种传统的中国吃食。
由于很多外国朋友不了解包子,所以童启华还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三份说明,一份是菜单,一份是关于包子的工艺解说,还有一份是包子的四种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3
员工都是洋师傅
培训费上万美金
Tom's baobao里的17个员工全部是从600多份简历中挑选出来的外国人,他们身份各异,有大学生、伊拉克的新移民、艺术家、手艺人......
并且,正式上岗前他们必须自费参与3个月的培训,考核过关才能上岗。而培训一个美国厨师,最多花费达上万美金。童启华说,一般的学徒培训至少3个月才能成为入门的包子师,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成为工匠。
就这样,用一颗匠心做包子的童启华让美国人彻底疯狂了,它的包子店被评为“地区最佳餐厅”,市长亲自为其颁奖,并且,市长也会偶尔来店里蹭个包子吃:
不仅如此,《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等主流媒体也对Tom's baobao和童启华本人进行了系列报道:
童启华说,“就像星巴克代表咖啡,麦当劳代表汉堡一样,我希望Tom's baobao能代表包子。”
此时,成功将中国传统包子发扬光大的童启华,终于能够自信而骄傲地对当初质疑自己的人说:“我是做包子的。”
唯有匠心不死,方能做出好产品。愿每一位创业者,都有一腔热血和一颗匠心。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